
家長判斷孩子的脾胃是否虛弱,可以從孩子臉的顏色、孩子的嘴唇、舌苔的情況、孩子鼻子的顏色、孩子的手、孩子的便便等這六個部位來快速判斷。
一、孩子的臉色
脾胃正常:脾胃健康的孩子,臉色是紅潤有光澤的,皮膚富有彈性。
脾胃虛弱:脾胃功能虛弱的孩子,會出現面色偏黃,或者黯黃,同時伴有沒有精神,稍微活動一下就會疲倦,說話聲音小,或者不想說話。
二、孩子的嘴唇
脾胃正常:脾胃功能正常的孩子,嘴唇紅潤,干濕適度,潤滑有光澤。
脾胃虛弱:脾胃功能不好的孩子,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等。
三、舌苔的情況
脾胃正常:脾胃功能正常的舌苔,是一層淡淡的薄白苔,顆粒均勻,而且是濕潤的,不干不燥。
脾胃虛弱:如果舌上無苔,說明孩子脾胃失調,常伴有食欲不振,干嘔惡心,大便秘結等癥狀;如果舌苔發黃,說明孩子脾胃有熱,常伴有口渴,口干,腹脹,大便惡臭等癥狀;舌苔灰黑色,說明孩子體內有痰濕或濕熱,有痰濕的孩子常伴有腹脹,口干卻不想喝水,便溏等癥狀;有濕熱的孩子常有發熱、口中干苦,食少而腹脹,小便短黃等癥狀。
四、通過鼻子來判斷
脾胃正常:脾胃功能正常的孩子,鼻子顏色是隱隱的紅黃色。
脾胃虛弱:而脾胃不好的孩子,常有鼻頭發黃,這是孩子的脾胃虛弱,常伴有出虛汗,食欲不振,挑食等癥狀;如果鼻頭發白,并且常伴有肚子痛,這是脾胃虛寒引起的。如果鼻翼發紅。說明孩子多有胃熱,同時還會伴有口臭,貪吃,牙齦腫痛等癥狀。
五、通過孩子的手來判斷
脾胃正常:脾胃正常的孩子,手溫應該比臉部和皮膚的溫度要一點點。
脾胃虛弱:如果手不論任何季節都是涼的,說明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比較差,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如果小手愛出汗,總是感覺濕濕的,這是脾胃兩虛造成的。
六、通過孩子便便來判斷
脾胃正常:脾胃功能正常的孩子,便便通常呈現黃褐色的圓柱形,軟硬適度,排便順暢。
脾胃虛弱:如果便便是清稀的,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說明孩子脾陽虛;如果大便不成型,形狀如溏泥,伴有腹脹,疲倦乏力,不愛說話等癥狀,說明孩子是脾氣虛;如果大便干結,伴有腹脹,腹痛,按壓腹部疼痛加劇,面赤身熱,小便黃,口苦口臭等癥狀,說明孩子胃腸有實熱;如果孩子大便像羊蛋蛋,這說明孩子有胃陰的表現。
上述是通過身體的六個部位,來判斷孩子脾胃是否健康,請有脾胃虛弱的孩子家長,在評論區留下你問題,我會逐一回復。
\n
更多相關建議:
脾虛的癥狀表現很多,如果沒有在初期階段發現并進行調理,情況也容易越來越壞。
從孩子身上哪里可看出?怎么判斷孩子脾虛?
1、頭發發黃,面色缺少光澤。
2、容易勞累、容易彎腰駝背等。
能夠觀察到脾虛的孩子非常容易累,動輒就喊累。小孩子總讓抱著、疲乏、經常躺床上、不想動、不愛動、走路和站立等容易彎腰駝背。這都是屬于脾虛的表現。
3、容易食積,腹痛,或腹瀉。
厭食,不愛吃飯,往往吃一點就飽了,也有的孩子經常腹痛、大便稀。
4、精神不振,容易膽怯,睡眠不安。容易頭昏昏沉沉,頭腦不清醒。
5、舌苔發白略厚膩。
6、說話聲音低微無力,聲音不夠洪亮。若有咳嗽,多咳而無力。
7、便秘,或大便粘膩,粘馬桶,不易沖干凈。
8、性格略內向,不愛說話;有的孩子脾氣急躁。
9、脾虛日久,容易肌肉松軟,乏力,身高、體重發育遲緩,身體瘦小等癥狀表現。
10、流口水。
我們常常會見到小孩流口水。大多數父母都不會太在意小孩流口水,但是小孩經常流口水,如果牙齒都長出來了,流口水還是很嚴重,那么有可能是小孩脾胃虛的緣故。
11、容易感冒、發燒,咳嗽,久咳難愈。
小孩咳嗽,一般都會以為是氣管炎,但是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脾胃功能虛弱。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可見脾胃乃是源頭,脾胃虛弱是咳嗽的根源。要想治好小孩的咳嗽,就得從根源下手。臨床上,時常碰到一些久咳久喘孩子,已經治療了十之八九,但往往因為身體虛弱,氣血虧虛,導致咳嗽、哮喘容易反復發作。此時必須要調理體質,調理脾胃了。
小兒脾胃虛弱最主要的是影響生長發育,小兒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均需脾胃化生,脾胃弱,則生長所需營養容易供給不足,還會引起一些慢性病,例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所以,如果孩子有脾胃虛弱的表現,應盡早調理!
如何調理小兒脾胃?
飲食:五谷健脾和胃
小孩因脾胃虛而長期厭食,媽媽們還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孩子的食物除了要考慮各種營養外,還應該注意豐富多樣和易消化。飲食應以清淡,富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為主,不要吃過于油膩的食品。烹調采用湯、粥、羹、膏等,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長要注意食有控制,避免過飽傷及脾胃。要給小兒多吃些五谷雜糧,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合適脾胃虛熱有反胃的小兒。小米粥上的一層黏稠的“米油”營養極為豐盛,對恢復胃腸消化功能很有輔助。此外,玉米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進步小兒胃腸功能及助智力開發;薏米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作用,其含蛋白質高,且易消化。
盡量把食物做到品種多而又色香味俱全,增加孩子的食欲。選擇的食材要健脾開胃,可多吃些山楂、山藥、芋頭、南瓜、薏苡米,少吃油膩和生冷之品。
另外,還要多吃一些豆類或豆類制品,如黃豆也有健脾益氣作用,豆腐、豆漿等對脾胃虛弱的小兒頗有益;赤豆有健脾補血作用,特別適合脾虛兼有貧血的小兒。
如果是屬于脾胃虛弱偏內寒的孩子,那么一定要養成吃熱飲的好習慣,不要直接喝冷水,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腸道的酸堿平衡遭到打破。并且日常應該多吃一些山藥、大棗等等,少吃一些生冷油膩的食物。
如果是屬于脾胃虛弱偏內熱的孩子,那么日常應該減少吃一些干燥、油炸、甜食以及辛辣的食物,適當吃一些海帶、胡蘿卜、南瓜等食物。并且日常的家庭用藥應該選擇具有清熱消食功效的食物。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夠因為看到孩子出現大便干燥的情況就給孩子過食特別寒涼之類的食物,這樣并不利于孩子的脾胃。
脾胃虛弱患兒,對癥選用食療
蓮子山藥粥:蓮子30克,山藥80克,粳米50克。將蓮子去心,與山藥、粳米、水共煮粥食用。此方適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虛弱患兒。
紅棗小米粥:紅棗10個,小米30克,先將小米清洗后,放入鍋內用小火炒至略黃,然后加紅棗及水適量,用大火燒開后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
中醫中藥的調理
在臨床上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脾胃運化不良型:厭食伴有噯氣、惡心、腹脹,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蒼術、陳皮、枳殼、雞內金、谷芽、山楂、麥芽等。
(2)脾胃虛弱型:以消瘦、進食少為主,伴有面色蒼白、精神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山藥、炒白術、黨參、神曲、莪術等。
(3)胃陰不足型:納呆,多飲,大便干結,手足心熱,易焦躁,入睡不好。常用沙參、麥冬、石斛、太子參、火麻仁、谷芽等。
建議:咨詢專業醫生。
保健:按摩穴位
(1)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兩小腿外側,膝眼下三橫指脛骨外,為全身性強壯穴。家長逐日給小兒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鐘,可使小兒消化體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黃肌瘦好轉。
(2)捏脊法
對嬰幼兒可采取捏脊法。家長站在小兒右側,讓他俯臥,用雙手捏起脊柱兩旁的皮膚,從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動,直捏到頸部,反復十多回,每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強壯作用,能夠改良食欲、減少感冒、增強體質。
好了,血瘀體質的調理就跟大家分享這些內容,如果大家覺得我講的有用,喜歡我的科普,可以點贊、轉發。如果有問題,可以下方留言。碼字不易,也可以關注我喲。
更多相關建議:
首先是看大的整體,看小孩是不是身體瘦弱虛弱細小的那種,是結實的是瘦弱的,一看就有大的整體觀了然后就看肌肉,同樣是看肌肉是實還是弱,胃為脾主肌肉。然后看皮膚是不是血色充足白里透紅,還是蒼白血色都沒有,寒像冷像。然后看嘴唇,看鼻頭鼻翼。嘴看大小,唇看唇色和干潤。
就是看有沒有貧血貌,有沒有發黑發紫和淡紅這些虛,寒,瘀的這些現象產生,然后指甲,眼瞼,膚色是不是貧血貌。舌頭舌苔,然后脈像,所以醫生看病是一個整體的觀察,并不是只看一處的,只是會隨意說幾點給你聽,讓你也有個了解,一般看一些資料也是東一些西一些的說一些方面,
就是為了說明這樣就有脾虛的癥狀,而不會系統的給你從頭說到尾的,但中醫診斷是從頭到尾都有的,大便溏還是硬還是稀,有沒有完谷不化,脾胃消化吸收能呼,是欲吃能吃,還是欲吃不能吃,還是入水既吐,有沒有痛,各種癥狀是通過患者的體征癥狀來分析的,所以先看小孩有什么整體的癥狀和主訴,然后醫生再系統的分析。醫生不臆造癥狀和體征,也不說,也不引導,患者有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就會地有問診,通過問一些把要了解的事了解了,有望診就是把表現看了,有聞診切診也就是把體征癥狀都綜合收積了。所以并不是說有哪幾個癥狀。而是每個癥狀都有原因支撐,所以醫生看病從來不說癥狀只看患者有任何表現通過這個表現來知道患者的問題。而一些人想通過幾個固定的癥狀就以為可以看病是錯的。這不符合中醫的診斷要求,因人,因地,因時不同。以及虛實真假兼夾的不同。所以醫生不說癥狀只看患者具體表現。想學技術也不是學幾個因達到的癥狀,而是系統的知道每個癥狀的根本原由才可以的。否則明明他就是脾虛,可他就沒有你以為的這幾個癥狀,那他就不是脾虛了,所以只能是系統的學,系統的診斷。只以患者本人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