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中醫生及中藥師,懂辯證熟藥性,才可能看出中醫開的方子好壞及水平高低,但衡量方子的好壞及醫生的水平高低是療效,是患者第一時間感受到的療效,而且是患者才能做出準確評判。
更多相關建議:
開方的好壞可以看出,但治療效果是看不出的。
懂的人看開方好壞從一般以下幾點看:
1、是不是從古方的加減變化而來,一般以經方為上,時方次之,但也不是絕對的。
2、方中君臣佐使及藥量的分配。
3、有沒有犯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如犯了,合不合病,如合病,敢不敢用。古人有些方劑半夏和附子,瓜蔞和附子,甘遂和甘草等等有同用的,且效果很好,現在一般盡量需避免。
4、看對方劑的化裁,有加減,或換藥。加減就不說了;換藥,如白虎湯,把石膏換蒲公英,知母換玄參,粳米和甘草換成白砂糖等等。
一般這幾方面做的好,可見處方者的基本功扎實,一般就說方子開的好。
至于方子的效果,就要看醫者對病情的診斷,和服藥后的情況了。有時處方準確,服藥也未必會有預期的效果。舉幾個醫案:
1、有孕婦臨盆不下,薛生白與催產方,服之無效,請葉天士診治,方與薛同,告之已服此藥不效。葉拾方落之梧桐葉數枚與藥共煎,服罷即下。
2、宋帝某夏日食冰而利,諸太醫束手,有草醫獻方,帝觀之,大理中湯也。曰:已服之,不效。對曰:以冰化水煎服。服之,果愈。
3、有人病大承氣湯證,醫予大承氣湯不效。診與張錫純,張與威靈仙一味煎服,下而后愈。
以上淺見,希望能有所幫助。
更多相關建議:
一眼能看出子好壞的不一定是好中醫,都是辯證后的合理湯頭方。如脾腎陽虛型的慢性結腸炎,你開出了附孑理中丸加四神丸治療,同行一定說用藥合理,好方子。可是患者吃后是治不好的,如果有智慧的中醫不按湯頭開方,又看不出是治結腸炎的特效方,專家同行會說,這是什么方亂七八糟的,并會背后會說不夠中醫。最近我治愈了一個血小板增多癥,西醫化療效不佳,北京權威中醫專也治療效不佳,我按中醫最主要的也是普遍必忽視的理論指導自擬一方,表面看根本不是治此病的,結果五劑藥就降到了正常,鞏固治療月余,停藥不復發。我冶惡性腫瘤特效方,表面是看不出冶何病的。結論,用湯頭方的一看就知道治何病,對證的就象上邊說的是好方孑,效果好壞不管,考試定是滿分。我自擬的冶療血小板增多癥和腫瘤的方子,專家考官看不出治啥病,不合他們預想的答案定給0分。這就是不求真能力的現實,只有重復失敗的答案才是學得好,才能晉級。
更多相關建議:
一眼能看出好方子只能說診斷準確,開方正確,還不能說能治好病。一般治病有這么幾個環節把握好了,才能治好病。一是診斷準確,二是開方正確,三是中藥飲片質量好,四是煎藥方法正確,五是服藥用量和時間正確。
更多相關建議:
有的人一眼能看出中醫開方的好壞與水平的高低,泛泛的講,這種人掌握了中醫學的綜合知識,并能科學靈活運用。如中醫基礎理論、中藥的藥學藥性、方劑的結構理論,即君、臣、佐、使,及中醫臨床經驗與實踐。
具體來說就比較復雜了。中醫開方的水平高低,方子的好與壞是以治療效果為前提的,開方的依據與前提是診斷,只有在正確的診斷的基礎上開具的方劑才有可能有治療效果,診斷錯誤,看似再好的方子治療也不會有好效果的。何況中醫的特點是個性化治療,同病在治療上可以不同方;同方可以治療不同的病。這是因每個人的體質的不同,病因病機的不同所致,這也正是中醫的合理性、科學性與生命力所在,也是中醫艱澀難學不易把握之理。
說到此,結果有了,那就是不要輕易的判斷中醫開方的好壞與水平高低,起碼不要單憑方子來定中醫的好壞與水平高低,當然如果方子中有明顯的錯誤,違背了“君、臣、佐、使”的規律,或是出現了十八反與十九畏的情況哪另當別論。評價中醫的水平高低與所開方子的好與壞的唯一標準是療效,唯有療效才能證明中醫醫術的高低,好的療效是建立在正確診斷與科學組方基礎之上的!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珍寶,是寶貴的財富。中醫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適合自學,久病成醫說的就是中醫,再加上很多中藥飲片都是藥食同源的,中醫中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很正常了。
你說的“有的人”能夠一眼看出來開方的好壞以及水平的高低,其實并不難。
- 湯頭歌里面常用的中藥飲片也就300多種,能夠用到100種的已經是國醫大師、鳳毛麟角了,省級三甲中醫院里面最好的中醫也就是能夠熟練用上幾十種,這已經是很不錯了。
- 現在的中醫組方好多都是用的經驗方,也就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方子。病的久了或者身邊有病人、經常去抓藥,對方子心里都有些數,醫生開出的方子是不是對癥、用藥是不是合理就不是秘密了,久病成醫就是這個道理。
- 因為對醫生和醫院看病的不確定,很多人也會同時去幾個醫院、找幾個醫生看病,都是一種病開出來的方子稍微對比一下就知道不同了,查詢一下用藥的區別,也就成為專家了。
更多相關建議:
用藥如用兵,個人觀點,藥味少而精,十二味以下,再就是看有沒有注腳,有注腳起馬把醫藥都搞的差不多熟透了。(傅青主女科)就是此觀點的代表。對藥物的炮制特別講究到位。但也效如浮鼓。
更多相關建議:
那也得精通中醫理論才行,否則,也是瞎子點燈白費油看不出啥迷眼。首先得了解藥性,各藥有什么作用,作用于人體哪個系統 ,啥跟啥搭配又能起什么作用,啥跟啥不能搭配有反作用;也要懂得藥的炮制,怎樣炮制才能是原有藥性改變達到想要的藥性,還有引經藥(開路先鋒)的應用,各經絡的引經藥不一樣;治病原理一定要弄懂;還有計量搭配,各藥的計量比例都是有規定的,亂用不但不治病,反而會導致人體原有秩序紊亂 ,造成新的病源。
更多相關建議:
很對,人無頭而不走,鳥無頭不飛,行軍打仗不離元帥先行,用藥必有君臣佐使,錢克兩分制標本重要,好中醫亦藥方不超十二位湯藥,丸散合修,炮制為要!
更多相關建議:
一句話:如果某一醫生開一百張處方,里面有一半的處方開上了十味藥的中醫不是好中醫。道理不必說。我是內行,希望大家不被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