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科醫生為什么不喜歡治年輕人抑郁?其實并不是精神科,醫生不喜歡給年輕人治療抑郁,而是有一些年輕人根本就不是抑郁,如果要說和抑郁扯上關系,那也是無聊的抑郁。現在太多的人在網上去做一些抑郁焦慮的量表,做完一看數值都很高,基本上都在中度或重度抑郁的范圍之內,看到結果就認為自己真的抑郁了,其實并不是,我為什么說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的抑郁都是無聊的抑郁,而這些所謂的抑郁基本上都是在自我煩惱的范疇之內。
一些年輕人所出現的抑郁,其范圍都是神經癥出現的一些癥狀,而正常人也有可能在階段性的或者短時期的出現這些癥狀,基本上都是以煩惱為主體的情緒體現,比如由于工作上的問題或人際關系的問題,以及情感、生活等現實性的和回憶式聯想所造成的一些情緒,就認為自己是抑郁癥了,迫不及待的上網上找一些焦慮抑郁亮點去做結果不是中度就是重度的,但是這種結果根本就沒有準確性,而在醫學診斷上,任何人所做的量表的結果都是給醫生作為參考而不能單獨作為診斷依據。
現在的年輕人,在談戀愛過程當中有情感上的責任,在結婚以后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在工作上,由于職稱的問題、工資的問題、同事關系的問題等,尤其是一些本身和別人相比就有些自卑的心理,自己的住房擁擠物質生活也不如別的同事或者朋友好,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可能造成情緒低落,也就是心情不好,但這些情緒的體現都是一個過程性的,正常人的情緒,如果遇到這些問題也會這樣,這只是在生活當中或人生過程的而產生的煩惱,多為現實性的問題,根本就不是抑郁這種病態癥狀的體現。
如果一旦將這些問題解決了,那么,所謂的抑郁情緒也就煙消云散了,心情也會滿意愉快,因此盡管他們在網上做的預量表,或者是到醫院所做的抑郁量表,可能評分都很高,但是他們不能被診斷為抑郁癥,所以醫生也沒有辦法,根據你做的一余量表的分數來給你診斷為抑郁癥,你這些現實性的問題,而醫生根本就給你解決不了,醫生不可能給你提高,你現在的職位也不可能給你漲工資,更不可能給你解決住房擁擠的問題,當然醫生沒有那個能力給你呼喚回來已經離你而去的戀人。
所以可能有一些根本就不是抑郁癥的年輕人,會產生一些誤解,在這里可以告訴這些年輕人,你根本就不是抑郁,你是現實性的煩惱,當這些現實性的問題解決以后,你的一切不好情緒或者說是抑郁情緒,都會緩解消失的。針對任何一個,不論你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只要你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任何一個醫生都會給你制定治療計劃而努力的為你治療,幫助你盡快的康復。
更多相關建議:
看這個問題下面亂答一氣,實在忍不住要說兩句,你們都是吃陰謀長大的嗎?什么亂七八糟的理由都有,騙不了年輕人?你以為全世界的精神科醫生都在騙人嗎?你們究竟要帶著偏見活到什么時候?鍵盤俠真是有前途的職業嗎?
問問題主,哪來的這么一說?我就是精神科醫生,十多年來,幫助和治愈了很多抑郁癥患者,其中年輕人不在少數,甚至最近一段時間門診的抑郁癥患者比例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年輕人。最小的也只有14歲。那么我怎么不覺得自己不喜歡治療年輕人的抑郁問題?
在全世界范圍內,每一個國家抑郁癥的發病年齡都有明顯的年輕化問題,所以我的同行們日常接診的人群也在不斷的年輕化。尤其近一段新冠疫情期間,國家提倡網絡就診,很多患者到醫院就診不方便,都選擇了運用各地大醫院提供的網絡就診平臺問診,在我接診的抑郁癥患者中所有人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最小的只有14歲,甚至因為這名小患者的情緒很不好,我還主動給她打了電話,聊了很久了解她的病情,安撫她的情緒,想辦法聯系了她的家人。
我不清楚你說的是什么樣的精神科醫生,但作為我來說,我更喜歡收治年輕人抑郁癥患者,因為他們往往發病的時間不長,有更好的治療價值,也更容易認同抑郁癥的科學解釋。當然在治療過程中,很多時候我也要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改變患者父母的錯誤觀念,比如孩子堅持不住上學就是厭學,聽不了負面評價就是矯情,不能和同學一樣就是不堅強。說白了他們犯了一個根本性錯誤,就是沒拿抑郁癥當病!根本不理解什么叫病理性改變!
那年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心境障礙治療中心學習,是我國最早的心境障礙治療中心,專門收治抑郁癥,雙相障礙等心境障礙疾病,病房內的患者平均年齡不足20歲,很多歲數很小的患者住院治療,也都得到了最專業的對待,所以說你說的情況是不存在的。
希望我們大家有機會多了解一下關于抑郁癥方面的專業醫學知識,不要隨意聽信非醫學人士的所謂經驗,害人害己。
更多相關建議:
精神科醫生為什么不喜歡治年輕人抑郁?
我是心理咨詢師,我想從我的角度分析一下精神科醫生,心理科醫生,甚至心理咨詢師不愿意治療,接待有抑郁癥的年輕人的原因。
對待抑郁癥患者,也包括其他的心理疾病患者,如焦慮癥,強迫癥,疑病癥,恐怖癥,也包括學生出現的學習障礙,幫助這些人的時候,需要心理學工作者和患者(業內叫來訪者,或求助者)的共同努力,具體內容包括,醫生(心理咨詢師)要了解情況,與癥狀有關的經歷,事件,感受等,這時需要來訪者配合,不隱瞞的說出有關經歷,便于醫生(心理咨詢師)分析,解釋,給出有關的康復方案。接著需要來訪者的體會,感受,練習,反思,這時就像學生一樣,需要積極復習,預習,聽課,完成作業,只有這樣學習效果才好,知識才能得到鞏固,吸收。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嬌生慣養的比較多,吃苦精神差,意志品質差,沒有敬畏心,缺少責任心,沒有感恩心,醫生(心理咨詢師),遇到這樣的來訪者,水平再高,責任心再強,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很多時候本人或家長,認為是醫生(心理咨詢師)水平不行,而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導致康復的很慢,或康復不了。
現在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多,如果沒有責任心,意志品質差,不肯付出,一旦出現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這樣的心理問題,康復很難,甚至一輩子康復不了,這又說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問題太多,害了很多孩子,也讓很多家長感到絕望。
更多相關建議:
精神科醫生為什么不喜歡治年輕人抑郁?
首先講,醫生治療疾病是不挑病人年齡的,只要是自己工作范疇內的事情,都要認真地去做。
那么怎么還有精神科醫生不喜歡治年輕人抑郁的說法呢。
我想談談我的想法。抑郁癥發病年齡的分布是非常廣泛的,小到十幾歲青少年大到七八十歲的老年人
都有可能得抑郁癥。可是,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發病時,因為心智發育未完全成熟,
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等都不太成熟,也就是說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都不太成熟。這樣容易導致他們對自己的疾病缺乏客觀的認知。這些情況導致他們在進行抑郁癥治療
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也就是在治療時缺乏依從性。
導致的結果是他們不配合治療,抗拒服藥,這就是病人方面造成的抑郁癥的難治。
所以說,面對年輕抑郁癥病人時,要求醫生認識到年輕人的心理特點,做到耐心疏導,積極干預,
跟病人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工作開展起來才會比較順利。
我是@精神心理呂醫生,在我的頭條主頁發布了100多條精神心理相關的科普視頻和文章,每天我會分享精神心理科普知識。大家可以關注@精神心理呂醫生,了解更多靠譜的精神心理科普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精神科醫生為什么不喜歡治年輕人抑郁?這個貌似蹊蹺的問題,實際上確實是有一定的基礎和背景。
不僅是精神科醫生,包括精神心里各方面的工作者,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等等,都會遇到這樣一些年輕人,發生了抑郁,但是不愿意求助,而家人對他們擔心,忙里忙外想要幫助他們,但是這些年輕人拒絕接受調整的情況。
如果是這樣的話,想幫他,他自己沒有主動求治的意愿,又怎么幫?所以即使勉強讓他們來,他們的依從性也不好,不配合,不交流,另外主要的是對于提供的調整方案也不接受,不討論,不執行。甚至還和心理老師抵觸、抬杠、較勁,所以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當然不愿意面對這樣的年輕人。
那么這樣的年輕人抑郁了,為什么不面對呢?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對于這些人的了解,我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啊,接待這樣的人也不少,通過和家人的了解,能夠知道這樣的年輕人往往是因為個性固執,或者是行為懶惰,面對困難,不愿意沖一沖,闖一闖,所以呢,悲觀失落,消極郁悶。
如果接受心理疏導的話,心理老師必定會建議他們打開思路,打破束縛,面對困難,積極地想辦法,積極的去勇敢面對。而這又是他們不愿意做的,所以他們從根本上就抵觸心理疏導,也低抵觸心理老師和精神科醫生。既然這樣,心理老師和精神科醫生干嘛還對他們很熱衷呢?所以也就不太喜歡接待這樣的人。
從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們也了解到年輕人的一些心態,所以建議家長積極的配合接受心理老師和精神科醫生的建議啊,采取適當的方式來對待這樣的年輕人,幫助他們從抑郁的泥潭里走出來。
更多相關建議:
精神科醫生為什么不喜歡治療年輕抑郁癥,首先我個人認為作為醫生不能夠挑選病人的年齡,不管什么樣的年齡,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只要是自己工作范疇內的事情,都要認真地去做。
那么為什么有精神科醫生不喜歡治年輕人抑郁的說法呢,
我想談談我的想法。首先年輕的精神患者一般都是初次發病,家屬一般都抱有很大的希望,一發現小孩精神有問題,趕緊都隱藏起來,不會到處外傳,一般傳出去誰家小孩有精神病,傳出去不好聽,當家屬發現小孩精神有問題,都會迫切的想找醫生去看,但是病人一般又是初次發病,所以一般醫師都會特別小心,因為如果誤診,可能導致小孩一輩子都會受到到影響,所以說有一些醫生為了少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干脆都拒絕了,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因為心智發育未完全成熟,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等都不太成熟,也就是說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不太成熟。這樣容易導致他們對自己的疾病缺乏客觀的認知。這些情況導致他們在進行抑郁癥治療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也就是在治療時缺乏依從性。導致的結果是他們不配合治療,抗拒服藥,這就是病人方面造成的抑郁癥的難治。
但是家屬又抱有很大的希望,加上病人發病越早,治療難度越大,萬一治療沒有達到家屬的預期,很可能就會產生矛盾,所以有些醫生干脆就直接拒絕治療年輕病人。
更多相關建議:
我聽很多心理咨詢的書籍和講座說過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道理。理由是年輕人的抑郁,以及其他心理問題都和父母以及家庭模式有關,如果不能將父母一起納入治療,單純地把孩子一個人當做病人,是沒有效果的。而很多父母不肯認同自己的問題,有的即使有所認識也不能改變。更多的家長是要求心理醫生只能治療孩子,不得干預父母。因此導致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對于抑郁的年輕人和孩子束手無策。
更多相關建議:
可能這是一種特殊情況。
一、說說抑郁。抑郁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分辨清楚的。對于抑郁的的理解程度往往決定著患者就醫的方式和治療預期。
二、醫生的職業背景決定了醫生的診療方向和診療思路。
三、部分年輕人的抑郁處于發展變化階段的話,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可能會增加診治難度,考驗精神心理專家的把握能力。
四、抑郁患者中,有部分病人治療的依從性不夠,可能會帶來治療困難。
五、信任問題會導致治療效果。
六、醫生的水平也是至關重要的。
更多相關建議:
我覺得這個問題并不存在。任何年齡階層患者都有依從性好與不好的,有效果好與不好的。起病誘因也各有不同。當然年輕人往往心智不夠成熟,發病誘因和內心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并不會導致醫生的喜歡與不喜歡。
更多相關建議:
朋友你好。這里是心理咨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我并不知道朋友你從哪里得出的“精神科醫生不喜歡治年輕人抑郁”這個結論的,并且我也不知道朋友你為何把它當做一個確定的事實。
這讓我對朋友你的分辨能力有了一些擔憂。
同時這個問題的側面意思是“醫生是憑借喜好做治療的”,而完全的憑借喜好是小孩子的行為。那么我是否可以認為,缺乏分辨能力、輕信這句話的朋友你,其實也是心智未開呢?
如果確實如此,按照朋友你的理論,所有與醫療相關的朋友,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不回答你的問題,不是么。
在醫務工作者眼中,你有病就需要治療、你沒病就請在旁邊休息。
憑借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病人,這是他們做不到的。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醫患糾紛這么多,大家要求出臺“患者黑名單”的原因之一。
有了醫療糾紛,對方來了,你就必須還得給人家治。稍微不用心、稍微出點問題,那么你看,等著你的不是免職罰款,就是牢獄之災。
請問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怎么能做到“不喜歡就不治”呢?
他們沒那么大權力。
如果朋友內心有疑惑的話,我覺得可以親自到醫院去走一走看一看。看看躺在走廊上的家屬、病人的哀嚎、拐角處的眼淚,去想想自己在看到這些的時候,內心想到的是“管我什么事兒”,還是“我想去做點什么,幫他們渡過難關”。
人都是有惻隱之心的、人都是有感情的,看到他人落難本能的會想要去幫助,而不是落井下石。尤其是在自己有一定能力的時候。
所以,還請朋友不要盲信這句話,它不對,更不真實。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