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在老年人群中,一直流傳著“一年輸兩次液能疏通血管”的說法,健康君在各大醫院采訪時也發現,經常能碰到一些人主動要求輸液來預防腦血管疾病。對此做法,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曾智桓明確表示,輸液通血管的作用不大,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更是微乎其微,如果輸液不當反而會損害身體健康。
輸液不是想輸就能輸
據曾智桓介紹,鐘情于輸液“通血管”的多數是中老年人。這些人群中不少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家族病史或曾發生過心腦血管疾病者,對突發心梗或中風的風險比較擔憂。
他告訴記者,靜脈注射“通血管”使用的藥物成分多數是活血化瘀的中藥,主要有丹參、銀杏等。在輸液期間這些活血化瘀的藥物或許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若停止輸液,藥物的半衰期就過了,藥物代謝完就沒有通血管的作用了。
曾智桓表示,這種所謂的預防方法充其量能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安慰。血管疾病是一個逐漸形成且長期的過程,單純通過輸液的方式不可能降低血壓黏稠度并起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實際上輸液不當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輸液的中藥要通過萃取提純,但由于成分復雜、工藝繁瑣,可能會出現大的中藥顆粒殘留,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其次,對于血管本身有斑塊、不能控制的高血壓(舒張壓180毫升、低壓達到110毫升)等,過度活血化瘀會引起出血。最后一點副作用是若反復扎靜脈,還會引起靜脈閉塞、腎功能損害等情況。因此,不建議中老年人進行輸液“通血管”。
相比輸液,曾智桓認為,口服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藥作用更勝一籌。對于肝腎功能較好的中老年人日常可服用丹參、銀杏、紅花、川芎、三七等中藥,從而抗血小板凝聚、抗氧化、調血脂,還能改善內皮功能。
更多相關建議:
碼字不易,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
更多相關建議:
現在在基層不少醫院都可以見到很多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老年人,主動來醫院進行住院或者門診輸液,甚至有不少醫生也會和病人們說,適當的時候來“沖沖水”,對心腦血管有好處。于是乎,每當春季、秋冬季節,各大醫院輸液室里都坐滿了輸液的中老年人,這里面就包含很多來“輸液沖血管”的人。
那么,輸液沖血管到底有沒有好處呢?為什么要輸液沖血管呢?
我們都知道,輸液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式,將藥物和生理鹽水或者低濃度的葡萄糖水混合制配而成后,通過輸液器直接到達血管內,讓藥物直接跟著血液循環,就能避免口服藥物的首過消除作用,更大更迅速的吸收藥物療效,起到快速治療疾病的目的。對于很多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比如腦梗死、腦梗死后遺癥的人群來說,其主要的治療手段也就是輸液。一般情況下主要輸一些活血管、降脂調血的藥物,有時候也會輸一些中成藥,目的就是為了軟化血管,清除血栓,達到血管再通,腦組織再灌注,避免再次梗塞的目的。
這樣說來,看似定期輸液能夠對血管起到沖刷的作用,保持血管內清潔干凈,也就起到了凈化血管的作用。但是這種看法是正確的嗎?
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在日常生活中,油煙機經過長時間的工作之后,會吸附很多的油膩物質,嚴重影響油煙機的工作效率,這就需要定期清洗,來保證油煙機的工作效率。于是很多人認為,血管也是一樣,需要定期清洗,這樣就能保證血管能夠一直通暢,殊不知,這樣做往往都是因為對腦梗塞、心血管的緊張和膽怯。其實,血管內并沒有垃圾,之所以會出現腦梗塞、心血管系統疾病主要是因為血管發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變,不是簡單的輸液沖洗就能改善的。就比如,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因為高血壓的長期演變導致,而高血壓的治療也不僅僅是輸液就能治好,需要長時間的生活方式改變、飲食調理并堅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效果的。另外,像長期抽煙引起的毛細血管動脈硬化也是一樣,不能簡單的通過輸液就能改善,同樣需要從日常生活中注意長期改善。
輸液沖洗血管的作用微乎其微,有時候還會導致嚴重后果
輸液治療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暫時能夠緩解癥狀,但是對血管和身體的好處無處可以詢證,只能說暫時有好處。但是,如果輸液不好,則可能誘發比較嚴重的后果,比如輸液過快、嚴重過敏反應、輸液導致的心臟負荷過大出現急性的心衰,這些都可以誘發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導致嚴重后果。
什么情況下需要輸液治療:
隨著國家醫保政策的不斷完善,現在逐步取消了很多門診輸液,也就是能吃藥治好的疾病堅決不讓輸液,這就能夠降低經濟花費,也能降低治療風險。但是,當一些情況發生時,還是需要及時輸液治療的,比如肺炎、腦梗塞急性發作、嚴重腹瀉、血容量急劇下降、重型腹瀉嘔吐等情況時,應及時輸液治療,而我們平常所見的支氣管炎、普通的感冒、哮喘等都可以不進行輸液的。
更多相關建議:
對于這個問題,先明確說下答案:如果臨床上確有疾病需要輸液,那么該輸液就輸液,但千萬不要為了沖沖血管而輸液!這是一個沒有用,而且風險很高的事情。
咱們老百姓,不是專業的醫學人士,因此常常會被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說法誤導,這個“沖血管”學說就害人不淺。聽起來挺有道理啊?血管壁上容易沉積脂肪,造成斑塊啥的,輸個液,沖一沖,就像地暖臟了清洗一下一樣,每年弄上兩次,不是挺好的嗎?可惜,人體的血管是一個很精細的閉合回路,可不像沖洗地暖那么簡單。
血管壁上的“垃圾”是如何形成的?
實際上,血管壁上沉積的血脂和斑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一,血管壁內膜受損,血管壁內膜受損是造成血脂和血小板首要因素,這就好比本來一個平滑的管道,里面流水很順暢,忽然有一段出現了毛糙,毛糙的膠原蛋白纖維更容易沉積脂肪顆粒和血細胞等物質,最終凝集起來,就會形成斑塊;
第二、血液流速變慢,血液流動速度的變化會影響血脂的沉積,當血液粘稠,導致血流變慢,就會導致血液中脂肪的沉積;
第三、血液成分的變化,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濃度高于正常,就好比本來澄清的水里加入了很多的小石子,這些小石子沉到水底,就會形成堆積。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會明白,輸液對于清除血管“垃圾”沒有任何作用,因為輸液既不能修復血管壁內膜細胞,也不能改變高血脂和血稠。
輸液反而可能對身體有害
在我國,動不動答個吊瓶的情況現在在很多地方還很普遍,但實際上,控制靜脈輸液,盡量能吃藥不打針,能肌肉注射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一直是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用藥原則之一。為什么?其實輸液是一個風險很高的醫療行為,輸液針穿透靜脈血管,等于一個小型的創傷型手術;而將外來的異物(如生理鹽水、葡萄糖等)輸入血液循環系統,還存在著諸多風險:如輸液器污染、注射藥物熱原清除不凈,藥物污染等,可能會引發疾病傳染、嚴重發熱、細菌感染等疾病的風險。
因此,在此提醒大家,不但不要輸液去清理血管,在日常情況下,普通疾病都不要輕易的輸液,在臨床確需緊急治療的情況下,再行輸液才是正確的選擇。
更多相關建議:
你好,我是知心藍醫生。
輸液、沖血管,在我認為這是極其不可思議的事情,真的不明白最先開始這樣做法的人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讓這么多老百姓深信不疑的。
首先說說目的吧,很多人說是沖血管,沖血管里面的“垃圾”。我們人體在不停的新陳代謝,確實會產生一些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要么直接排出體外,要么經過體內的細胞分解后排出體外,并不需要額外的手段來清除它。在我們做醫學科普的時候,常常會說到動脈粥樣硬化,打比方說是血液中的“垃圾”沉積在血管壁上,其實這些粥樣硬化斑塊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一片片垃圾粘在血管壁表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實是在血管壁內部的,只不過斑塊增大后凸向血管腔,引起血管狹窄。所以,輸液沖血管這件事,就連目標都是錯誤的,根本不存在大家想象的“垃圾”,可以說敵人是假想的。
再來說說輸液這個手段。通過輸液,短時間內,循環系統的血容量可能是略有增加,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看著液體從輸液管進入人體血管,100ml、250ml、或者500ml,但是人體會進行血容量調整,保持有效血容量趨于穩定,比如說可以通過小便排出、血管內外的交換等,血容量并不會有大的變化,除非快速、大量輸液,那是有危險的,心功能不好的還會導致心衰。所以,簡單理解為河流的水一樣,水量大了垃圾會沖走,這是不可能的,退一萬步說,如果真可以,那通過喝水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啊,何必輸液。
最后說說輸的是什么藥。臨床上確實有一種血栓性疾病,比如動脈血栓、靜脈血栓,說白了就是血液在血管內凝固了,形成血塊,像心肌梗死、腦梗死就有這么個過程,我們通過向血管內輸注抗凝血藥、溶栓藥,部分人是可以溶解血栓的,這些藥是雙刃劍,溶栓的同時有導致大出血的風險,因此是不會隨意使用的,必須要用時也要簽署風險同意書。而對于很多科普文章里面說的、大眾認識里面的血管垃圾,多數指的是粥樣硬化斑塊,它是因為膽固醇沉積在動脈內膜下,發生炎癥反應而形成的,通過輸注藥物是無效的,斑塊紋絲不動。
曾經碰到過一些“輸液通血管”的患者,了解到他們輸的藥物有類似于“丹參酮、參脈、紅花、七葉皂苷”等。有研究提示這些中成藥能夠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等,作為一些缺血性疾病的輔助治療,注意是“輔助”,而且根本不是所謂的“通血管”這回事。
總結,對于“輸液通血管”這件事,毫無疑問是謠言,對于正常人來說,完全沒必要,理論上站不住腳,花了錢,受了罪,沒作用,還有風險,何必呢。
關注知心藍醫生,了解更多心臟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的去輸液了,不但意義不大,還增加風險。 正規的治療就是正規的用藥,合理的控制飲食,適當的活動,嚴格的控制三,這才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法寶。
我是小王醫生,長期致力于普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
如有疑問?請@小王醫生說健康 。
更多相關建議:
可以肯定地說,不好,對身體不好。
首先,輸液不是用水沖水管子,一頭進,一頭出。人體的循環系統是密閉的系統,從靜脈輸入的液體是在身體的血管中循環的。所有液體的循環,都要通過心臟一次次的收縮泵出,需要心臟做功(會增加心臟負擔);血流在血管中通過也得是正常的壓力,不能是高壓水槍那樣,那血管壁也受不了(其實輸液多了血壓也會升高的,因為血管中的容量增多了);血液中的水分和代謝產物通過腎臟時,也是要過濾成尿才排除體外的。因此,血管中的所謂“垃圾”是沖不出來的。
靜脈輸液的目的,主要是輸注一些無法或不適宜經口服給予的藥物,補充無法從腸道給予的水分、營養,還有緊急情況下需要藥物盡快發揮作用時的應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治療方法。所以一般是在急危重癥、搶救、手術時(圍手術期)需要輸液;所以從來都是說,能口服不打針,能肌注不靜注。
治療都是雙刃劍。輸液除了可以增加心腎負擔外,還要承擔對輸注藥物的熱原反應、過敏反應、以及其他藥物不良反應(會比口服藥物來勢兇猛),還有可能輸入微粒,還有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可以引起血管炎)等,都可以造成身體的損傷。對于老年人,輸液增加的容量負荷影響更大,容易引起血壓升高、誘發心衰、引起肺部感染等,即使必要的輸液治療時都要嚴格控制輸液量和輸液速度呢!
所謂“定期輸液沖血管”,指的是定期輸注中成藥制劑。實際上,這些制劑和用法缺乏嚴格的臨床循證醫學研究。到目前為止,沒有科學研究的證據證實,定期輸液對于防治動脈硬化,減少心腦血管病有確切的療效。簡言之,沒有證據證明定期輸液有效。所以,在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也只是說在發病急性期,可以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選用中成藥靜脈點滴。
再者,輸液進入體內的藥物,一般作用時間都比較短,所以有些時候需要持續的靜脈點滴才能維持療效。因此,不能指著輸十天半個月的液,就能管一年半載。事實也是如此,臨床上經常看到才停輸液沒多久的患者又腦梗了。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病是慢性病,防治這樣的慢性病,治療安全是第一位的。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降低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堅持有效的降壓、降脂、降糖、降尿酸等治療,并且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在理想的目標值范圍內,就能夠有效減少心血管病急性事件如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等發生,并且可以降低死亡率,用藥的安全性也是好的。因此,防治心腦血管病,需要的是堅持長期的藥物、非藥物治療,而不是定期的“輸液沖血管”。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相關建議:
很多人檢查“血液流變學”后發現自己血黏度高。于是,擔心自己會發生血栓、半身不遂、心肌梗死。為此,他們要求醫生輸液治療,覺得輸進去了液體就可以稀釋血液,血液黏稠度就可以降低了。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通過輸液“降低血黏度”會給病人帶來好處。
“血液流變學”檢查,確實可以發現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很多種原因可以導致血黏度增高。比如,檢查前你喝水少了血液黏稠度就可能升高;另外,則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肥胖、吸煙以及高齡等,也是血液黏稠度增高的原因。后者才需要治療,但這個治療不是去沖稀血液,而應該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有高血壓就降血壓、有高血脂就降血脂、有糖尿病就控制血糖、有心血管病或者存在多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者就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這樣做了,血液的黏稠度就會降下來。如果沒有這些問題,是因為飲水少引起的,喝水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只要積極防治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努力戒煙限酒、減輕體重、增加運動、生活規律、充足睡眠,就能夠有效保護心血管健康。從這個角度上說,單純檢驗血黏度,對于維護健康不能起到任何幫助,除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比如阿司匹林,其他所謂“降低血黏度”或者“稀釋血液”的藥物,都不會達到預期效果。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問題問的好,現在的老年人都注意養生,且有醫保手上也有閑錢。每年都會在春秋兩季主動去輸液,美其名為稀釋血管,降低血栓形成,這好象沒聽過醫學專家講過類似科學道理。從物理角度說,血管有自己的收縮功能,強行擴張血管應有害無益,而且每扎次針都會在扎針處留下硬結快,不利以后正常輸液時扎針,所以無事輸液對身體不好。
更多相關建議:
每到春秋季節,不少老年人就會輸點液“沖沖血管”,想通過靜脈點滴一些藥物清理堵塞的血管,也確實有人在輸液后會感覺自己的身體比輸液前輕松了不少,那么這樣做真的有用嗎?對身體真的有好處嗎?
首先,來看看平常人們所說的血管堵塞不通是如何造成的。人到中老年,血管大多會發生動脈硬化,一方面是自然老化的結果,另一方面在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吸煙、飲酒等人群中,由于血管內皮受到了損傷容易使脂肪沉積其上,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使得血管管腔變窄,血液流通不暢而引起一些缺血性疾病。
其次,很多人理解的血管堵塞與血液粘稠有很大的關系,而又把血液粘稠的原因歸結于血脂、血糖的升高,實際上血液粘稠是一種形態學上的描述,并非血脂和血糖高低所決定的,主要受血液中各種血細胞數量及生理功能的影響。
了解了這些基本知識,再來看輸液所起到的作用。老年人定期輸液不過是使用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這些藥物最主要的作用是擴張血管,血管擴張了,血液流動順暢了,血壓降下來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組織器官缺血的狀態,于是很多人感覺渾身輕松了不少。但是,與此同時一定要知道:
-
藥物在體內總是要被代謝掉的,當輸液停止藥物代謝排出體外后,藥物的擴張血管作用消失,血管不僅又恢復到原有狀態,還可能反射性地加強收縮,血壓可能比以前還高,組織器官缺血可能比以前更嚴重。
-
藥物并不能改變與消除已經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并不能對病變的血管起到任何治療作用。
-
藥物對血液中的血細胞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并不會改變血液的粘稠度,更不能起到稀釋血液的作用。
-
輸液本身是一種有創治療手段,藥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隨意輸液反而給身體增加了發生感染、炎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和機會。
由此可見,定期輸液“沖血管”無論是從降低血粘度,還是疏通清理血管等方面,最多只能起到短暫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血管堵塞與血液粘稠的問題,卻增加了輸液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因此,定期輸液“沖血管”的做法并沒有實際意義,也沒有這樣做的必要。
事實上,要想達到所謂的長期“沖血管”的效果,有一種做法不但有效,而且更安全持久,那就是運動。醫學研究表明:每運動一次所起到的擴張血管、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的作用可以持續12-20個小時,每天只要做30-45分鐘可出汗的運動就可獲得這樣的效果,即不花錢還有這么多的好處,比起定期輸液來更安全更實用更有益。
明白了這些道理,你還會定期輸液清理血管嗎?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并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