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謝小悟空的邀請,焦慮癥反復發作確實有可能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就好比其它得不到控制的抑郁障礙一樣,因為精神障礙疾病大多是進行性加重的。
說一說反復發作的焦慮癥
焦慮癥的發作一般有著明顯的社會心理因素,簡單地說容易焦慮的人可能因為一些很微小的心理因素就會復發焦慮障礙(就是焦慮癥)。所以,其實焦慮癥從發病因素和癥狀表現形式中都和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關聯,患者本身的心理變化對于疾病的影響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很多時候治療效果的不理想,或者緩解后的再次復發,或者干脆就是焦慮癥的持續狀態,對于患者都是不得不面對的精神壓力,很可能直接加重病情。
比如我剛剛出院的一位廣泛性焦慮的患者,原本今年早些時候的治療效果很好,患者回家也持續了幾個月的治療,但就在上個月,別人給患者介紹了個據說很有名的“中醫”,告訴她不能吃西藥,讓她把西藥全停了,結果患者只是擔心停了焦慮藥物會導致焦慮的復發就非常意外的復發了嚴重的焦慮。甚至要比以往更難以平靜,又在擔心藥物是不是對自己已經失效了?擔心怎么沒停藥也會復發?擔心自己的焦慮永遠也好不了等等……
其實焦慮癥與其它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相比要更容易反復發作,因為本身焦慮癥的人常常會存在一些易患焦慮的心理因素。而且長時間反復發作的焦慮,因為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懷疑態度和失望情緒,很容易出現抑郁癥狀,甚至因為長時間的痛苦體驗,還可能出現自殺行為尋求解脫。
所以焦慮癥反復發作,當然可能越來越嚴重。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的治療焦慮癥?
像我上面說的,焦慮癥受到明顯的心理因素影響,所以在焦慮癥的醫學治療體系中,我們不得不重視心理治療的重要地位。
長期的系統的持續的心理治療一定對焦慮癥患者的幫助會不亞于藥物治療。一般在醫院里,最常用于焦慮癥治療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CBT)和森田療法。
心理治療改善情緒的同時并不影響藥物治療的開展,而且兩者的聯合應用往往能夠得到非常滿意的療效。
有些人覺得反正治了還會犯,那就干脆不要治療了,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焦慮癥本身的患病體驗就很痛苦,甚至不亞于更為嚴重的抑郁癥,而治療最起碼可以緩解和有效控制焦慮癥的發作。并且很多時候,焦慮癥患者是主動求治的,他們也希望擺脫焦慮帶來的痛苦體驗。
更多相關建議:
焦慮癥復發會一次比一次嚴重嗎?雖然沒有明確結論,但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這個假設還真的有可能,理由如下:
一,焦慮和抑郁往往互相伴隨,或者說癥狀上存在重疊,目前統計,焦慮和抑郁障礙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二者構成了全球疾病負擔的50%以上。
焦慮、抑郁的發病率在逐年增高,從另一焦慮也說明了其本身的根本治愈性較低,大多患者呈反復發作的狀態。
二,有研究統計:在全國范圍內,焦慮障礙人群的全因死亡率較對照人群高66%,,其中,約40%的個案思域非自然原因。而且,焦慮伴隨抑郁時,其死亡率明顯高于單病患者。
三,人在持續應激狀態下(包括焦慮),可能加速大腦的萎縮。之前我簡單介紹過,處在應激狀態下的個體,其腦內白紙、膠質、水分以及神經元的樹突和胞體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尤其可能加速海馬的萎縮。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經常憂慮的人感覺記憶力下降,可能與此有關。
四,焦慮不單單合并抑郁,還可能造成一系列合并癥狀,比如睡眠障礙,物質濫用等。當單純的焦慮障礙與其他疾病共病時,就加重了疾病本身的治療難度。有些患者導致抑郁的出現,繼而出現了激越或遲滯、或者輕生自殺行為;有些患者共病失眠,于是,失眠又成為焦慮的殘存癥狀,甚至還可能因此增加了很多鎮靜催眠藥的使用,長期下來,不免又造成了物質的濫用。
當單病出現合并疾病時,就使其本身變得更為復雜,很多患者,焦慮本身或許已經達到臨床治愈標準,但隨后又開始糾結什么時候能將所服藥物完全戒掉,于是又進入了另外一種焦慮模式。
面對現狀,我們應該何從選擇?
首先,我們要接納焦慮,要知道,焦慮情緒基本存在于每一個個體中,適度的焦慮有利用人們的進步;
其次,學會轉換。當焦慮的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嘗試利用某一種方式去轉化它。有些人會選擇購物、有些人會選擇美食、有些人會選擇運動、有些人會選擇向他人傾訴,這些方式都可以,但不提倡將自己封閉于房間內,不停的想,很多時候,當你在想對策如何應對焦慮時,往往也加重了焦慮的癥狀。
當常規方式不能好轉時,就需要找專業的醫生進行治療。很多個體對精神科醫院存在偏見,認為在精神科治療就意味著精神異常。其實,如我前面所說,目前的焦慮、抑郁、失眠都屬于高發疾病,但又不屬于我們傳統意義理解的重性精神疾病,經過治療,很大一部分個體最終是可能痊愈乃至不再復發的。
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將持續更新相關醫學常識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不會。但是患者很難受。一是這種病很麻煩,沒有西藥可以根制。二是患者發病時自我癥狀明顯,醫療設備查不出,一切指標正常。三是患者做好與此病長期斗爭的心理準備。西藥可以立馬讓你焦慮減輕,但是很容易復發,但不會加重。只是每次輕重程度有差別而已。四,生活有規律,少生氣,要靠自己努力控制復發次數,外因根本解決不了你的焦慮。說白了,也是抑郁的一種變形。五有條件的話看看宗教方面的書,改變自己的心態,這點效果最好。總之,放下有病之心,想著,就這么樣,能把我怎么樣,不要擔心發做一次加重一次的負擔。祝你早日找到自己的好方法。
更多相關建議:
焦慮癥復發會一次比一次嚴重嗎?
焦慮癥復發一次比一次嚴重嗎?這個不一定,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焦慮癥癥狀復發一般都是心性的因素大于環境或情境層面的因素,特別是驚恐障礙癥狀的發作,當患者驚恐發作過后,出現更嚴重的焦慮狀態,是害怕下一次什么時候發作和發作時的體驗,因為驚恐發作是不可預測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時間,突然又發作了,而發作期間的體驗又能很深刻的記住,至少絕大部分體驗都是記憶猶新的。
廣泛性焦慮也是如此,患有焦慮癥的人都能感覺到自己對某些環境層面上所出現的一些因素性的東西可能是自己焦慮發作的刺激因素,但是不能夠肯定自己遇到時是否能夠發作,也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才使得焦慮癥的發作,讓人感覺到很恐懼,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焦慮癥患者通過一次兩次甚至多次的焦慮癥狀發作以后,似乎自己能夠掌握一定的規律性,當然這是指一般性焦慮癥狀的發作,也就是說當自己感覺到自己焦慮癥狀要發作的時候,能夠自我形成一種控制,當然這種控制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同樣能讓患者感覺到一定的良好體驗。
其實焦慮癥復發完全可以一次比一次的輕,或者是頻繁的焦慮癥狀發作的情況得到緩解,這就需要焦慮癥患者去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焦慮癥狀的發作和如何應對自己焦慮癥狀的發作,當然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而這些技巧患者通過學習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因此焦慮癥患者可以到當地專業性醫院或者是正規的心理治療機構去學習這些應對焦慮的技能,讓自己逐漸的改變焦慮的心態,調整自我觀念,面對現實與事實所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做好此時此刻此地的事情,循序漸進的消除那些未知的恐懼,消除那些沒有發生或根本就不可能發生你所期盼的事情的結果。
比如,焦慮癥患者所感到的聲音大小而產生的焦慮感是成正比的,聲音越大,焦慮感越強,感到不安緊張心情,極度的煩躁等,其實,只要患者能夠適應或強迫自己去適應某些音貝較高的聲音,相對的焦慮感會從大到小逐漸的改變,緊張感也隨之得到一定的緩解,不要老心存芥蒂的,害怕自己就聽到這些聲音,一聽到那么新穎性的感覺也就出來了,那就是煩躁、焦躁、不安等不同的感覺同時來襲,焦慮癥患者的焦慮癥狀是自我關注度高所形成的一種泛化思維,越是焦慮想的越多,先是胡思亂想后是無序的遐想,“是不是怎么樣了?會不會怎么樣了?我快死了”等等,其實這些就是一層窗戶紙,當你捅破了,你看到了真實的存在,也就什么都無所謂了。
更多相關建議:
內心自卑,無價值感,而自己又希望自己是一個陽光自信,成熟獨立的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引發了焦慮。首先接納它,然后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直想著怎么消滅焦慮癥,如果這樣,就會越陷越深。這是我深刻的教訓得來的經驗。所以,如果不希望焦慮癥發作越來越嚴重的話,首先要接受焦慮癥這個事實,不對抗。其次,挖掘,認識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欣賞自己,不要一味的貶低自己。再者,多學習,多閱讀,特別是心理學方面的書。慢慢的,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當然,還有很多方式提升自信心,都可以去嘗試。
當你對自己越來越滿意的時候,相信焦慮癥的發作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輕了。
更多相關建議:
焦慮癥復發會一次比一次嚴重嗎?
焦慮癥的本質是受到刺激驚嚇形成的條件反射,是一個自動運行的思維程序,這個思維在遇到某些刺激的時候,在焦慮情緒推動下運行。這就是反反復復發作的原理。
過去農村都是土路,牛車在下雨以后拉車,會留下車轍印,壓的越多,車轍痕跡越深。焦慮癥發作就如同車轍一樣,次數越多,痕跡越重,癥狀就會越重,也更容易發過。
復發的次數多,說明性格的敏感多疑比較嚴重,也說明經受的刺激點比較多,錯誤程序運行的多,也就越來越熟練,癥狀也就越來越重。
在心理咨詢這個行業,有很多錯誤的理論,如帶著癥狀生活,實際就是大腦里總有這個思維程序,帶的時間越長,運行的越多,越痛苦,也會越重。還有的認為別管它,慢慢會好,會忘記,條件反射的原理,就決定不會忘記,只能越來越熟。
所以焦慮癥患者,別等別拖,積極治療,康復了以后就不用擔心了。
其他的強迫癥,抑郁癥,疑病癥,恐怖癥都是這個原理。
更多相關建議:
答:這個確實一次比一次難受,有很多網友有這樣的描敘,如果真正斷根了,就沒有復發的說法了。人的身心像一個房子一樣,需要天天打掃的,這樣才不會出問題. 人活的是能量,能量足,什么問題都沒有,能量不足,什么病都有可能,焦慮癥本身就很虛弱,所以人要養好自己的身心,不要短暫的好一下,又放縱自己的生活習慣,要懂得養,慢慢就不會復發了!我是孤舟,幫助過很多焦慮癥的網友脫離過痛苦,沒有事情多多看我的視頻,對大家有一定幫助!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憂郁癥精神分裂癥患者,我吃鹽酸帕羅西汀 勞拉西泮 及助睡眠佐匹克隆片 半年后好轉穩定遵醫囑開始慢慢減藥,再慢慢戒藥。現在痊愈三年了。身體好了,心情放松,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生活。 減藥戒藥我是小心再小心,絕對聽醫生,這個很關鍵
更多相關建議:
感謝邀請!
焦慮是人類的基礎核心情緒,原始的焦慮情緒是為了活下去,現在的焦慮情緒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幸福,來源于焦慮的解除!因此,當你更幸福時,焦慮不會減少,而是會隨之增加。
這是幸福的焦慮!
焦慮癥是不幸福的焦慮,你無法解除這些如影隨形的焦慮不安。廣義的焦慮癥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慢性焦慮)、驚恐障礙(急性焦慮發作)、社交焦慮障礙、場所恐懼障礙和單純恐懼障礙。通常被我們忽略的是單純恐懼障礙和社交焦慮障礙,而它們的發生率最高。
遺憾的是,在我國,90%的焦慮癥未接受過任何專業性咨詢和干預。幾乎都處于慢性的反復發作病程中。
從生物學視角來看,每復發一次,我們的大腦功能就階段性的功能失調一次,甚至習慣了這些破壞性焦慮的反射。也提示,我們的大腦的能力在一次次下降。
從傳統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復發一次,就是我們內心失控一次,痛苦一次,不幸福的焦慮就被記憶一次,行為模式就被強化一次,功能失調的認知圖示就會被激活一次。
但是,現在的心理學卻多了一個視角:是什么讓你保持了你的焦慮癥一直存在?一定有你的道理和理由。焦慮癥對你一定具有特殊的意義,否則你不會這么痛苦還讓他繼續和你在一起!
心理治療,從傳統的“你需要如何改變?”過度到“你是如何保持問題不變的?”,大大將心理進程模型前移。焦慮的特點是對未來的擔憂,控制焦慮的難處時是無法確定和掌控未來。
因此,反復的焦慮發作,的確很痛苦,但是并非一定是壞事,這些反復發作的病程給了您從焦慮中認識自己的機會。
只是我們要思考,我們可以不用讓自己痛苦的方式來理解自己,可能會更好!如果你還意識不到,那就繼續焦慮一段時間吧。
目前焦慮癥的藥物治療周期,國際指南推薦是18個月!#關注精神健康#
更多相關建議:
個人經驗是:一次比一比嚴重。
究其主要原因,還是自己不太會調節心態,及沒有尊醫囑服藥。一般情況下,服用抗精神藥是不能輕易停下來的,我已經是多年的老病號,自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得好,感覺心境穩定了,沒什么事兒了,就自己把藥停了。實際上醫生更支持維持治療,我覺得副作用大還有費用,自己就把藥停了。
不是藥物成癮,是一次次的用藥病人自己對藥物產生了抗藥性,通俗點說就是對以往的藥量產生了免疫,只有加大藥量才可以達到效果。
最開始有焦慮產生的時候是失眠,那時候服用一片阿普唑侖就可以,阿普唑侖抗焦慮,也屬于安定,有鎮靜作用。時間久了,阿普唑侖就不管用了,醫生讓我加用帕羅西汀,最開始加用帕羅西汀半片感覺就很管用,但是后來因為病發一次次加量,現在我用帕羅西汀的量已經達到最大的劑量:二十毫克的需要一片半才能控制情緒。
要說全是自己本身產生抗藥性也不盡然,大家都知道,焦慮必然是有原因的,一般都來自壓力,生活里沒有壓力的人,怎么可能會有抑郁焦慮的狀況發生,其實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焦慮來自壓力。
只不過每個人面對壓力的時候,表現不盡然相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自己會調節的,后果會好一點。當然,最好是聽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