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有很多美味現在都吃不到了,小時吃的東西都是原汁原味的,都是手工操作,而現在做的東西都是流水線,以量取勝。
我就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而且經常吃的豆腐。記得那時候,我們家有兩個磨盤,是用來磨豆腐的,先把大豆泡上一晚,然后放到兩個磨盤中間,因為沒有毛驢,我們家是人工磨。磨完后開始燒漿,快燒好后用鹵水或咸豬肉點豆腐,豆腐還沒有完全做好。我們這些孩子就開始你一塊我一塊,沾著醬油吃的那叫香,一家做豆腐,很遠都能聞到那個味道。
那時做豆腐,我們家是一斤黃豆出二斤豆腐。現在好家伙,一斤豆出5,6斤,有一次我在市場買豆腐,塑料袋沒扯住,豆腐直接掉到地上變成豆腐腦。三斤豆腐拿回家能控出一斤水。豆腐吃起來也是沒有當年的味道了。特別是小時候吃的豆腐泡,現在的豆腐泡那就是泡,哪有當年的味道。
唉,想吃當年的豆腐和豆腐泡那就是做夢啊。
更多相關建議:
好多啊
貓頭雪糕,那時候要5毛一根,土豪才吃得起,我都等放學好久了了,買雪糕的開始處理有點化了的雪糕,花3毛錢買一根。貓頭的圖片沒找到,找到同系列的雪人。
粘牙糖,1毛錢10根,紅色黃色綠色的,能抻好長好長。
酸梅粉,1毛2袋,里面有個塑料小勺,吃幾勺放兜里省著吃,零花錢多的時候一整袋直接倒嘴里奢侈一把。找不到圖片,只找到那種勺子的圖片
烏米,就是玉米長壞了,黑色的像發霉一樣,奇形怪狀像是玉米上長出好多蘑菇一樣,現在人說是玉米松露,說營養價值高。不過現在都是人工育種,很少見了,一吃一嘴黑,但是很香甜。據說高粱也長,不過我只吃過玉米的。
更多相關建議:
小時候那些綠色的食物如今是吃不到了。例如:自然生長的小河里的魚蝦,如今連水都沒有了;各種野菜現在也吃不到了,據說各種打藥……
更多相關建議:
夏季的來臨讓我想起了小學的“美味”,現在吃不到了,。小時候最美味的就是夏天吃的冰袋了,還記得小學一二年級時候,炎熱的大中午去上學,給老爸要了兩毛錢,來到學校旁,一毛錢買一個冰袋,留一毛錢放學在買,夏天的中午真的很熱,拿上一個冰袋去教室,那么你就是“大爺”啊,幾個小伙伴一起,你吸一口,我吸一口,或者把冰袋摔碎,一個嘴里吃一塊冰。想到現在的冰淇淋,雪糕,都很好吃,但是吃不到以前的味道了,以前的那個冰袋應該就是糖精水弄的,沒有什么營養,但是現在想吃,也不會再有了,這些美好回憶,真的回不去了,現在也吃不到那個味道了,還記得這個冰袋很甜,真的很甜。
更多相關建議:
60后出生的人,小的時候,能填飽肚子就是最幸運的事,美味這個詞對于我們這一代,在那個年代就沒有任何的吸引力,因為,有的吃就是奢侈的。
要說美味就是自己動手,向自然界里尋找飛禽和野兔來補充瘦弱身體,缺少肉味的年代改善一下生活,那種美味讓人回味無窮,在那個年代也是無憂無慮的快樂的成長,終生難忘。
小時候的童年在農村度過,那時自己做一個彈弓,在放假期間,拿上彈弓口袋里裝上石子,行走上山,觀察著樹上的麻雀,悄悄地靠近樹下,眼睛死死的盯著麻雀,掏出石子,拉開彈弓打出去,擊中麻雀要害部分就撲啦撲啦著煽動翅膀從樹上掉落下來,就這樣一天運氣好的話可以打上十來只,用開水稍微燙一下,扒毛開膛收拾干凈后,點燃柴火,穿在鐵絲上加起來來回在火上烤,因麻雀小,大約十多分鐘就烤熟,那時放一點鹽或有時不放鹽就直接上手吃了;有時在山上打野雞或野兔子,在山上轉悠好長時間,看見了野雞野兔時,拿上土槍瞄準,那時山上的野雞野兔還是有不少,一天下來打十來只野雞或兩三只野兔,回家后燙毛收拾干凈了,就放好調料,生火開燉近三小時多,因為有的野雞野兔不知生長的年限,需要多煮一些時間才能肉熟,這樣的美味在那個年代簡直是山珍海味了。
回想起來的小時候的美味,就自己去打的麻雀、野雞、野兔,現在也是禁止打野生飛禽,像這種野味除過其它旅游景點上有,很難吃到像這種純野味的美味佳肴了。
更多相關建議:
小時候最愛吃的、也經常吃到的一道地道菜,就是芒粑。
蕨根生于大山中,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既可入藥又可食用,富含鐵、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及多種必需氨基酸,新鮮蕨根手工制作成芒粑,是西南地區的一種特產,還上了《舌尖上的中國》,芒粑炒臘肉、烤芒粑這地道菜那是相當的火爆。
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經歷了\"餓飯\"年代,沒有喝到牛奶,沒有吃飽米飯,對代乳粉和替代主食的紅薯、洋芋、包谷、芋頭都有一種情結。芒粑是我們兒時的最愛,因為它既當糧來又當菜。
以前的芒粑,市面上很便宜,是十足 的 美食。切片后用烙鍋炸著吃,綿而不軟,清香有勁道。不過 這種美食現在很少有人吃到正宗的了,原因很簡單,做這樣的芒粑需要上山挖蕨根,工藝挺復雜,是個活路頭。
如今,因上山挖蕨根和工藝比較難,人們就用紅薯粉原料來替代蕨根粉做芒粑,市場上見到的多數是假芒粑,憑直觀也很難鑒定。當然,紅薯粉做的無論是風味還是營養上,跟真的芒粑相比簡直相去甚遠。
真芒粑,雖然難吃到了,但兒時記憶依舊。
更多相關建議:
記得小時候,在供銷社買了一瓶汽水兒,好像是山海關牌的,幾個孩子圍著你一口我一口輪著一起喝。那個略有一絲絲辛辣、由胃打嗝又返回口腔鼻腔的氣體味道特別奇特美妙舒坦,令人至今仍記憶猶新、難以忘懷,真是妙極了!
更多相關建議:
我出生的年代是躍進牌。
那個時侯很窮,面黃饑瘦,皮包骨頭,氣息咽咽是我的真實寫照,盡管爹爹媽媽盡力的偏我,因為兒女多,但我還是哇哇哇的哭鬧,原因就是肚子餓,好象就沒有飽過。到了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懂亊了,不哭不鬧了,知道了爹媽也苦,為了我們兒女真正是疲于奔命,那個時侯吃的重點就是酸菜米湯,即自己淹的酸白菜,自已種下的谷子碾成小米,自己種的洋芋,三樣混在一起在鍋里煮,用柴禾漫漫煮爛,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圍坐在房子里或者院子里吃,真香,真好吃。天天基本都這樣吃,過一兩再吃頓湯面條,也少不了酸菜,洋芋片,只是另加了些面條。后來生活逐漸好了,現在的生活就不用說了。前些年我和老伴還專門做過多次酸菜米湯吃呢,做法跟以前的一模一樣,可是吃起來總感覺沒有過去那么純香的味道,我就想啊,不知是現在吃的太好了,口味高了,還是種出來的東西隨著施肥,氣侯的變化而轉移了本來應有的本質呢?怎么嘗怎么品也沒有過去的那么好吃,或許是酸米湯挽救了我的命的緣故吧,到現在永遠也忘不掉那口酸米湯。
更多相關建議:
謝謝邀請。實際上也算不上什么美味。但是在哪個年代魚肉都要票,就是不要票一般人家也買不起。一一一一一一。我記得哪時候一到春天,蔬菜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哪個年代沒有大棚,得五一時能下來頭茬韭菜,五月節,一般六月份就能下來蕓豆,芹菜了。在剛開春三,四月份,儲藏的大白菜和蘿卜也不怎么好吃了。我媽媽每年這個時候就自己做一道菜,我覺得特別好吃。什么菜呢,我們家管叫面魚兒。用什么做的呢?用咸白菜。家里每年都得腌點咸菜,春天沒菜好留著吃。有時候擱咸菜燉點黃豆吃。時間長了也不愛吃了,黃豆哪時候還少。媽媽就把咸白菜,稍泡一會,然后切成條,裹上點玉米面,大鍋里少擱點油,兩面一烙,真好吃,我們就管它叫做面魚。哪時候,我上中學時,到春天中午帶飯沒有什么菜,就帶面魚。有的同學不知道這是什么菜。這是我小時候吃過的美味,長大了以后就再也沒吃著過。這是我的回答。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五九年出生的,我們這代人所經歷的最多了,也是受罪最多的一代,當然不能與戰爭年代比,再說經歷過戰爭年代的人,基本上也不多了。我們這代人,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經歷過那個瘋狂的文化大革命年代,經歷過人民公社時期,又經歷過社會的轉型期,經歷了四十年的改革變化,一路風雨伴霜晨,至今已是白發人,憶起人生辛酸路,多少感慨化淚痕。
記得七丶八歲的時候,那時母親還健在,我們那時住在遼寧東部的一個小山莊里。一天,我與小伙伴們堵了一個小河叉子,捉了一些小魚。拿回家后母親收拾干凈后,熬了一小鍋鮮魚湯,那頓魚湯太香太好吃了,那是我這輩子喝的最香最美的一頓魚湯了。以后,我也曾多次捉來河魚,讓妻也按著那個做法做過多次,但是,無論以后誰做,卻再也做不出母親的那個魚湯味了。在這幾十年中,我常常會回想起,母親做的魚湯,那是世界上最鮮美的魚湯了。自從母親走了后,那頓鮮魚湯就成了我痛苦又難忘的回憶了,五十多年過去了,我非但沒有忘記,而且還時常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