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號脈總的來說是比較準的,只要這個中醫的水平過的去,號出來的脈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中醫脈象在中醫診斷里面是比較初級的水平,中醫都能學會的診斷方法。那中醫又分為望、聞、問、切四個診斷方法,號脈又叫做切脈一:四季正常脈象春天:凡春天的脈象都有點偏弦,號脈號到弦脈是正常的脈象。夏天:凡夏天的脈象都有點偏洪,號脈號到洪脈是正常的脈象。秋天:凡秋天的脈象都有點偏浮,號脈號到浮脈是正常的脈象。冬天:凡冬天的脈象都有點偏沉,號脈號到沉脈是正常的脈象。二:平常人正常脈象
脈象摸上去是很柔和的,有胃氣,一息四次,不快也不慢,不浮也不沉。
三:李時珍總結的二十七脈象
李時珍的頻湖脈決總共總結了二十七種脈象,如果細說的話,篇幅不夠,在這里簡單的介紹下。
-
浮脈、散脈、濡脈、芤脈、洪脈、革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浮脈的話主表證,散脈的話主腎氣衰退,濡脈的話代表濕氣重。
-
沉脈、牢脈、弱脈、伏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沉脈代表的是里證,弱脈的話代表陽氣衰敗了,要感覺補充陽氣。
-
遲脈、結脈、代脈、緩脈、澀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遲脈代表的是寒證,結脈代表體內有淤積,代脈代表臟腑功能衰退。
-
數脈、疾脈、促脈、滑脈、緊脈、動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數脈代表的是熱證,滑脈代表的是痰(孕婦也會有滑脈,又叫喜脈)注意注意,緩脈也算是正常脈象的一種。
好了,以上就是關于號脈到底準不準的解答,一些常見的脈象對應病癥已經列舉出來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更多相關建議:
經驗水平不同,何來等號,有經驗水平高的準,
我學的是老人壽脈和吃不吃藥的脈,基本上沒問題,準,
看脈經,自己學習實踐,得到的才是最滿意的答案,????
更多相關建議: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可以點擊關注杏林初修,每天會有精彩中醫文章。
很多患者一來看病,上來什么都不說直接伸手讓你把脈,一問她什么癥狀,便不語,示意大夫從脈診自己診斷。開玩笑說,這樣的患者可能是電視劇看多了,中醫里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單憑借脈診無法斷定疾病,僅以脈診斷病,這只會誤醫誤己。古人更是總結為: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工。可見望聞問切是有一定的順序,古代扁鵲見蔡桓公,一望診就知道蔡桓公疾病所在,可謂水平極高,而這之后,大夫都是先通過望診、聞診(聲音、咳嗽)、問診、切診的順序來診斷疾病的,可見切脈是四診的最后一步重要環節。而現代中醫診斷疾病,望診幾乎失傳,古代通過相面可以診斷出疾病并非虛言,山、醫、相、命、卜統稱玄學五術,本來就是一家,可惜現代中醫只學習醫,并不涉獵相、命之學。
其實古人對患者只伸手切脈的現象早有論述,《齊氏醫案》中:\"病家恒有伸手求診,以試醫為能事,而醫家亦不以問為高,自矜能手者,皆自欺欺人伎倆,非本醫學正宗\"“ 至于有疾,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后診視,使醫者了然,知厥疾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于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當然脈診很重要,他是診病的重要參考,但絕不是唯一憑證,還要通過其他三診來輔助診斷。現代有的中醫大夫說脈診能包診百病,乃是自欺欺人之說,當然結節、結石等可以通過訓練把脈出來,但有一些癥狀無論是何方神圣也摸不出來。試舉《明齋小識》一例如下:
清代有一個婦女,偶爾發作寒熱,邀請醫生診治,一位醫生說是風寒,用解表散寒的藥物,結果沒治療好,換了一個醫生,說是中風,按中風治療,也沒治好,過了四五個月四肢和肚子開始變大,又請一位醫生說是水腫,利水消腫后水腫也不見消。最后幾乎所有城里的大夫都看過了,誰也沒治個明白,又過了一些時間,這婦女夜間突然腹痛劇烈,到晚上竟然生下來一個男孩,諸位醫生才明白,這“水腫”啊,原來是患者懷孕了
測查是否懷孕可以說是脈診最擅長的事情了,結果各位醫生輪番上陣,卻都栽在這脈診上,一個都沒把出來是懷孕之脈,所以清代陳修園說:據脈定癥,是欺人之說!——《醫醫偶錄》
現代有些中醫大夫號稱可以通過把脈脈出萎縮性胃炎、結腸炎、腎小球腎炎、心肌梗塞等,實屬可笑,以中醫手段診斷出的卻是西醫病名,竟然比各種西醫檢測儀器還要好使,那還何必做各種檢測,直接伸手就省了大筆檢測費用了。單純通過脈診診病會有偏差,還要通過其他三診,望、聞、問綜合來判斷一個人的病情,這樣才能做到四診合參,使患者的病情完整的呈現出來,這樣有利于醫生的辯證。
更多相關建議:
現今,很些人懷疑中醫、誤解中醫。國家應舉辦中醫,中西醫醫術大比武,設擂臺賽!如允許民間人士參賽,我首先報名。
更多相關建議:
建立在一個臆想起來的理論上,你說靠譜不靠譜?中醫說,我們的五臟不是解剖學的五臟,我們的經絡穴位不是解剖學上的任何東西,什么都不是人身上的東西,那這門醫術不是給人看病的啊!
更多相關建議:
在中醫中,沒有《號脈》一詞,不知道是有意或無意的串改。確切的說是【候脈】,候是等的意思,天氣不可測,可以候,這是候脈的來歷。《號脈》是什么意思啊?對號入座嗎?。
在脈診中、有候脈與切脈兩種,【把脈】是百姓的俗語,一字之差可以誤導讀者。
候脈是中醫四診之一,入中醫門必須要精通的技術!這種技術需要天德的悟性和天生對脈象的敏感,才能入實戰應用。中醫的難點是辨癥理論與脈診的聯系,大部分沒有聯系上,都只是停留在滔滔不絕的理論中,真是讓他診脈,卻脈診卻是了了,不摸四至,不能脈診斷病,在中醫行醫中,就是診斷與治療兩個方面,如果不能診斷,又不能治療,辨癥理論再高,也是白搭一只蠟,
更多相關建議:
一個真正傳承民間中醫,連號脈最基本的中醫基礎理論都不懂,那還叫什么中醫?說實話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號脈望,聞,問,切是治病的首要手段之一,不懂四診號脈?病也看不出來,何為中醫醫生?何為治病?一個民間醫生不可能把各種儀器都賣來家里,更不可能叫病人到醫院做各種檢查,那樣的中醫醫生,腦殘的病人才會去找他看病,自古以來,民間傳承中醫各家都有各家得看病方式方法,幾千年來也治好一些病人,治不好一些病,但總有一些特長,子子孫孫都有飯吃,世上任何一個行業,你不去學,什么都是假的,如果你去學,耐心得學,持之以恒,那就是真的,什么都不學,正如古言不學無術,中醫號脈就是這樣,不學都是假的,認真的學,通過上千人的病人脈搏搏動自然就會總結出實際經驗來,號脈就是真的,有些病人說他最多活三天,他甚至兩天就死了,說他能活25天,他絕對活不過1個月,(心梗,急性蘭尾穿孔,肝脾腹水,腦梗塞)等等,學醫之人比一般人見識多得多,
更多相關建議:
中醫號脈準嗎?中醫號脈看病到底準不準?只要掌握了28脈的基本攻略,一般還是比較準的,如果能夠對28脈運用得爐火純青,那自然會更準。
中醫最耐人尋味的便是脈學了。小小的三根手指,就能知道人體的健康狀況。也是歷代醫家備受珍視的中醫必備技能。那么,脈診需要怎么學?首先要了解脈位,其次就是脈象,而脈象是整個脈學中最難學的,再次就是脈之主病。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專門教您學習脈診的,勸君一睹,必有奇觀。
浮脈
大凡浮脈主表、主風。寸脈浮,上焦之風,多表證;關脈浮,風在肝脾;尺脈浮,風在腎與大小腸腑。風為百病之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無處不到,雖內傷雜病亦多見風邪盤踞,若邪氣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臟不調,氣血失和,則釀生重癥痼疾。但浮脈又分有力無力,并兼緊、緩、遲、數、虛、芤、洪、濡、澀、短、弦、滑,因此上有虛實之別。又“水飲應沉而言浮者,上焦陽不能運,隨著停留”句,是風邪閉郁肺氣、不能宣發、水飲停留上焦,治當宣發上焦之氣,肺氣一轉而水飲消散。
沉脈
沉為里,為陰。《金匱》云:“脈得諸沉,當責有水。”沉而遲為痼冷,按之愈微;沉而數為郁熱,按之不衰。沉而虛為陽氣不足,沉而實為陰邪在里。陽氣不足者,則生內寒。陰邪在里者,寒濕水飲痰血結也。
遲脈
遲脈三至一息,屬陰、為寒、主臟,遲而有力為冷痛,遲而無力為虛寒。左寸遲者,陰寒在心,寒凝心脈,胸陽不振,而心痛停凝,治以瓜蔞薤白白酒、桂枝甘草、附子之類。左關遲者,陰寒在肝,肝主疏泄、藏血、主筋,今肝氣陰凝,故癥結攣筋,治當以暖肝、疏肝、散結、解痙。左尺遲者,陰寒在腎,故腎虛便濁,女子不月,治當溫陽補腎。右寸遲者,陰寒在肺,肺為貯痰之器,今寒邪傷肺,故寒痰之積,治當溫肺化痰,小青龍、射干麻黃、姜辛之類。右關遲者,寒在脾胃,胃傷冷物,治當溫中散寒,附子理中、良附之類。右尺遲者,寒在下焦,腎陽虛衰,故藏寒泄瀉,小腹冷痛,治當溫腎止瀉。脈之愈遲,真陽愈憊,至于一呼一至、兩呼一至,陽氣離散,急當大劑回陽,四逆湯、參附之屬,或可挽回一線生機。
數脈
左寸數,而見頭痛上熱、舌瘡煩渴者,心之熱也,治宜導赤散、涼膈散之類。左關數,而見目淚耳鳴、左顴發赤者,熱在肝膽,治宜瀉青丸、龍膽瀉肝湯、大小柴胡湯之類。左尺數,而見消渴不止、小便黃赤者,腎之熱也,治宜知柏地黃湯之類。右寸數,而見咳嗽吐血、喉腥嗌痛者,肺之熱也,治宜清金化痰湯、葦莖湯、瀉白散之類。右關數,而見脾熱口臭、胃反嘔逆者,熱在脾胃,治宜清胃散、瀉黃散、玉女煎之類。右尺數,而見大便秘澀、遺濁淋癃者,下焦有熱也,治宜八正散、萆薢分清飲之類。又表里寒熱為證之四綱,浮沉遲數為脈之四綱,脈之四綱參詳有力無力可定虛實。此為脈學約言。但若欲斷定虛實陰陽,還須整體辨識,不可徒拘于此。天地之象一息萬變,人身證候虛虛實實,明眼人當具慧眼,清心凝神,默察四診,心領神會,一會即覺。
滑脈
滑而有力為陽為實,其中有物,痰火、宿食、血液蓄積不化也。滑而無力為陰為虛,元氣不能統攝陰火,氣血痰食郁而化火,元氣浮越也。兩寸滑實而數者,痰火宿食在上,宿食在上宜吐之,痰火在上宜開泄,實火老痰亦可吐之,所謂“其上者,因而越之”。兩關滑實者,痰火宿食在中,在左關先防風火痰氣上擾,在右關宜消導攻泄。兩尺滑實者,火熱壅滯,血中有熱,治宜清泄。六部滑而無力皆應補虛,元氣充盛而陰火自消,氣血痰食自化。
澀脈
滑則流利,澀則滯澀,澀為脈道不利之象。《說文解字》云:“澀,不滑也。”脈道不滑利者,緣由四端:一者血瘀阻滯,脈道不暢而澀;二則血少精枯,不能充養而澀;三者中有燥熱,灼傷陰血,津虧液耗,不能濡潤而澀。四者血中有寒,實寒收引,虛寒陽衰,氣血得寒凝滯而澀。
虛脈
《脈經》之前,《內經》《金匱》諸書所論虛脈僅指脈來無力。《脈經》之后,虛脈漸為特指脈大而軟、遲。虛脈主虛,不言而喻。脈大而軟遲之虛是脈之虛,血流不能鼓動脈搏。血流不能鼓動,一者固因血虛,二者亦應有氣虛因素。氣能生血,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未有明醫補血而不及補氣者。故《脈經》虛脈雖言血虛不言氣虛,實已言氣虛。虛脈又主傷暑,暑邪易傷津耗氣,氣泄而脈虛故也。文末脈浮取而大、數,重按而豁然如無者,是陰盛格陽也。陽氣浮越而外見脈大、數,其實陽氣衰竭,內真寒而外假熱,故重按如無。治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者,冷服不為浮越陽氣所拒,而熱藥乘此入里溫補陽氣,是反佐之義。
實脈
實脈,主實證也,必有邪、熱、聚、積。實脈固然實熱證者多,但若實而兼緊,亦見實寒。實脈所治宜攻邪,熱者攻熱,寒者攻寒,邪氣去而正氣安。偏執寒熱者,喜用寒涼,損人陽氣;以姜附為茶飯,流毒亦深。當今醫界,主西醫炎毒之說者,抬手便是銀花、連翹、石膏、板藍根清熱解毒,遂致陽虛者生機隕滅。又有所謂火神之學者,本為糾偏,不善學者竟執為干姜、附片、桂枝,反至熱毒流溢。陰陽對耦,不可稍偏,望中醫學者能執定陰陽,辨證論治,莫為寒熱偏見所惑,方為實事求是之學。
長脈
長而有度為平脈,氣血充盛。長而過于本位為病脈,邪氣有余。
短脈
短為氣病,亦有虛實之分。虛則固為氣虛,實證亦有也,其實者為脈氣不利。若氣機不暢,三焦壅滯,痰濁瘀阻,酒客中滿,宿食內停而氣壅于內,皆可致短脈。故短脈未必皆主虛。
洪脈
洪脈者,陽氣滿張,氣壅火亢。然亦有虛實之辨,太過與不及之別。其實者,邪火亢盛,陽氣盛滿,當抑陽瀉火,如白虎湯證。其虛者,多因陰盛格陽,陽氣浮越,而虛滿于外;或因中州脾虛,元氣外越,陰火內盛。治當溫陽潛降、引火歸元,或當補中益氣、升陽散火。如當歸補血湯證,血虛陽浮而脈見洪大、發熱煩渴,證象白虎,只當補氣生血,人稱類白虎證。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是陽氣浮越,均屬危象。
微脈
微者,氣血不足、陽氣衰微之象也。即景岳先生所云:“微脈當概做虛治。”微在左寸,心氣不足,故心虛憂惕。微在左關,肝氣不足,故寒攣氣乏。微在左尺,真陰大損,故髓竭精枯。微在右寸,肺氣不足,故中寒少氣。微在右關,脾胃陽虛,故胃寒氣脹。微在右尺,真陽耗竭,故陽衰寒極。
緊脈
緊者,如繩轉索,剛勁且硬,不柔和也。言脈拘急而緊張度高,甚則彈手。寒主收引,脈為之緊縮,故可見緊脈。外寒里熱,陽熱鼓蕩而寒邪束縛,則緊而有力。陽衰氣虛,陰寒內盛,亦見收引,但緊而無力。另寒瘀、宿食、水邪內阻,脈來不暢,亦可見拘緊。里熱熾盛,膠結于內,脈亦收引,可見沉緊。如《傷寒論》云:“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又有久病重病,或如癌癥患者,唯貴于脈象柔和,而脈來剛勁拘緊,硬而彈指不柔和者,是邪盛痼結而正氣衰微,病為難治,再甚則為真臟之脈,預后不佳。
緩脈
緩而從容柔和,是為平脈。緩而偏盛偏衰,是為病脈。緩而滑大多實熱,緩而無力為氣衰。緩而浮者為有風,緩而沉者陽不足。緩而脈大,氣虛受風;緩而脈細,陽虛兼濕。
芤脈
《內經》未論及芤脈,而《傷寒雜病論》首見,《脈經》繼之首論。芤為蔥之別名,按之中空。所謂芤脈即輕取浮大而軟,按之兩邊實而中央空。芤脈之成,脈道不充。充脈道者,氣血也。故血失精虧,氣血虛不能充盈,可見此脈。而瘀血內阻、積血在胸,不充于脈道,脈道不通,亦有見芤脈者。故滑壽《診家樞要》有“右寸芤,胸中積血”論,李時珍亦從“寸芤積血在于胸”一說,李梴《醫學入門》亦有“芤主瘀血不通”。因此,血瘀也有得芤脈者。
弦脈
弦脈生于木氣。木曰曲直,弦脈亦得木氣之象。木能曲則柔,平直則不舒,太過不及皆為病脈。弦如琴弦,端直挺然,而稍帶一分之緊急,氣機不暢而失于條達也。診弦之要,如候木氣,如察生機,詳辨曲、直、軟、硬、柔、剛,而柔弱勝剛強,故柔和軟弱為吉,剛硬為兇,重病弦脈而硬者,已失生機。又木有甲乙,少陽厥陰,少陽主氣,厥陰主血,共為氣血升降出入之樞機。弦之為脈,樞機不利,治以疏解為宜、和法為先。
革脈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渾渾革至如涌泉。”《傷寒論》則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脈經》則云:“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故而《內經》之革脈,《傷寒論》之革脈,《脈經》之革脈,各有差異。而后世所云革脈“恰如鼓皮,外則繃急,內則空虛”的說法,與《傷寒》之說貼近,多為外急內空。外急者,寒主收引,脈體緊繃;內虛者,精血不足,脈道不充。此仲景所謂“虛寒相搏”。
牢脈
李中梓云:“牢有兩義,堅牢固實之義,又深居在內之義。”牢之為脈,沉弦而實大,深藏于內,輕取不應,沉取方得,得之有力,弦長而實。為里邪郁滯氣機,或癥瘕積聚,或沉疴痼疾,或頑痰,或瘀血,或癰疽。驗之現今臨床,部分癌癥患者可見牢脈,乃邪氣為物,氣血痰瘀成毒,痼結于內而成。
濡脈
濡脈者,浮而細軟,按之即無,脈無根也。孫思邈《千金翼方》云:“按之無有,舉之有余,或帛衣在水中,輕手與肌肉相得而軟,名曰濡。”滑伯仁《診家樞要》云:“濡,無力也。虛軟無力,應指散細,如棉絮之浮水中,輕手乍來,重手即去。”濡脈主氣血兩傷、精虧陰損,又主濕淫傷氣,在尺則水火無根。《瀕湖脈學》云:“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
弱脈
弱脈沉小而細軟,輕取不應,重取乃得,脈不能鼓動,陽氣弱也。《診宗三昧》云:“弱為陽氣衰微之候。”《瀕湖脈學》云:“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陽為上,陰為下,所云陽虛即上虛,陰虛即下虛,此乃指部位而言,并非特指陽氣陰精之虛也。
散脈
散脈者,浮而無根,脈之散也。輕取則浮大而散亂;中取則弱減如飛花逐蝶散漫而去,如楊花散漫、如落葉漫飛;重取則杳然不見無蹤跡。滑伯仁《診家樞要》云:“散為氣血耗散,臟腑氣絕,在病脈主虛陽不斂,又主心氣不足。”散脈乃元氣浮散于外,先天之本絕,亦無根也,亟當固氣。
細脈
微、細二脈有程度之差別。微脈依稀,若有若無,細微欲絕,生機大衰;細脈縈縈,猶如絲線,雖細不絕,尚有生機。《瀕湖脈學》所謂:“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細脈多主于虛,氣血不足,脈道不盈。亦有因邪其困阻而氣化衰弱,氣機不利,不能鼓動脈道者。
伏脈
伏者,伏藏于內也,故推筋至骨方而得見。伏之為脈,多因氣機閉郁,或陰寒閉厥,或火邪閉塞,或痰氣宿食閉阻,或霍亂陽氣內閉,或疝瘕癥積,邪伏幽深,終致氣機壅塞,脈遂隱而不出,伏藏于內。治當宣通氣機、祛邪開閉,氣機流暢,脈方得出。亦有真火不足而脈伏者,其脈必伏而細微,多見脾腎兩部,正氣衰微,生機難復。滑伯仁《診家樞要》論曰:“伏為陰陽潛伏,關格閉塞之候,為精聚,為瘕疝,為食不消,為霍亂,為水氣,為榮衛氣閉而厥逆。關前得之為陽伏,關后得之為陰伏。左寸伏,心氣不足神不守,常沉憂抑郁;關伏血冷腰腳痛,及脅下有寒氣;尺伏腎寒精虛,疝瘕寒痛。右寸伏胸中氣滯,寒痰冷積;關伏中脘積塊作痛,及脾有停滯;尺伏臍下冷痛,下焦虛寒,腹中痼冷。”
動脈
《傷寒論》云:“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無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許多醫家拘泥于此,認為動脈僅見于關部,而《脈訣匯辨》認為寸關尺三部皆可見動脈,從臨床實際來看,實應如此。動者其形如豆,局限一部,滑數搖搖,是氣機郁滯某部,甚則氣郁化火者。或因此失血亡精汗出。或有瘀血痰飲癥積,氣機困守一處,可憑脈判斷在何處何部。亦有因驚恐,或因疼痛,陰陽逆亂、升降失常、氣機緊縮而見動搖者。
促脈
《傷寒論》云:“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此數中一止有兩因。一為脈因壅遏止住,氣血痰火食郁諸邪阻結;一為元氣虛極,數中應至不至,時一至復來。
結脈
結而不散,遲滯中時一止復來,為脈之結。此緩中一止有邪結,有郁結,有正氣不足、脈來不續之結。前者為陽,后者為陰。有力為陽,無力為陰。甚者為陽,微者為陰。
代脈
古之醫家大多認為代脈乃一臟無氣,他臟代至,為臟氣衰敗、危亡之兆。《脈訣》云:“代者陰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代脈時時動若浮,再而復起似還無,三元正氣隨風去,魂魄冥冥何所拘。”齊德之《外科精義》云:“代者氣衰也,諸病見之不詳。”但若暴病、氣血乍損,或風家、痛家而見代脈者,則非臟氣衰敗之代。又有妊娠,氣血養胎,母體不足而見代脈者,亦非衰敗之代。李梴《醫學入門》:“代脈必死臟氣絕,本人見此大不祥。惟有風家并痛極,三月妊孕卻無妨。又有暴傷氣血者,古人立有灸甘湯。”徐春甫《古今醫統》:“代為氣衰,其死可卜。宜于風家、痛家、妊婦。”
疾脈
脈一息六至為數,一息七八至為疾,又稱極脈。若孕婦無病見此脈者,為臨產脈象,不作病脈。而其主病則分兩端,一陰一陽。一者,陽氣極盛、陰氣欲絕。滑伯仁《診家樞要》:“疾,盛也。快于數而疾,呼吸之間脈七至,熱極之脈也。在陽猶可,在陰為逆。”李中梓《診家正眼》:“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關疾也,肝陰已絕。右關疾也,脾陰消竭。左尺疾兮,涸轍難濡。右尺疾兮,赫曦過極。”二者,真陽大衰,元氣上越,陽光浮露于外,而見極脈者,是陰極似陽,當回陽納氣,亟拯欲絕之陽氣。鄭欽安《醫法圓通·辨脈切要》云:“若內傷已久,元氣將脫之候,脈象有極洪、極長、極實、極數、極勁之類。”故脈之陰陽可不察乎?二十八脈皆以陰陽為繩墨。
更多相關建議:
三十年前身體不適,當時正在湖北省中醫院旁走親戚,就去看了中醫。中醫號脈,看舌苔,然后說了一些不明不白的中醫術語,開了一堆不清不楚的中藥。喝了幾天中藥沒效果,又去了湖北省人民醫院。西醫一驗血,就看出了病因黃疸型肝炎,打幾天吊針就好了。
更多相關建議:
脈法是準的,就看醫生的水平的高低。
中醫診病不止靠把脈,全部的手段是,“望(看),聞(聽和聞),問(詢問與病有關的一切),切(把脈)”。對于一個好的中醫來說,通過望聞問切是可以把病看準的。
有人說脈反應的不就是心臟的跳動嗎?到了中醫這里偏偏反應這反應那的,根本就是胡扯。這么說的人是完全不了解脈象。
例如有些人左右兩手的脈很不相同,有些病人心跳是正常的,但是寸關摸不到脈等等。更有“代,結,弦,石”等特殊的用心臟跳動說不清楚的脈象。
脈象的中醫原理在這里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