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先來說一說濕氣的生成,濕氣的生成主要來自2個方面,一個就是外界的自然界當中的濕氣,一個就是我們說飲食導致的體內的濕氣。濕氣的分類外界的濕氣我們叫外濕,像梅雨季節的時候,雨水較多的時候,季節交替的時候都容易產生濕氣。有一些人長期生活在一些沒有陽光照到的地方,或者長期生活在水邊,
我們先來說一說濕氣的生成,濕氣的生成主要來自2個方面,一個就是外界的自然界當中的濕氣,一個就是我們說飲食導致的體內的濕氣。
濕氣的分類
外界的濕氣我們叫外濕,像梅雨季節的時候,雨水較多的時候,季節交替的時候都容易產生濕氣。有一些人長期生活在一些沒有陽光照到的地方,或者長期生活在水邊,海上,河邊等潮濕的地方,也容易產生濕氣。
內濕主要跟我們飲食有直接的關系,跟我們脾胃的功能有關。中醫說甜膩、寒涼、生冷的食物,都容易生濕氣,主要有甜食,蛋糕,奶油,奶茶,飲料,冰激凌,水果,海鮮類,酒水等,這些食物都是生濕氣非常厲害的食物。
還有一部分的內濕跟脾虛有很大的關系,中醫說脾主運化水濕,當脾虛之后它運化水濕的功能就會下降,人體內過多的水濕就會停留在體內無法排泄出,造成水濕內停。
如何祛濕
祛濕重在健脾,人體內的水濕代謝跟脾,肺,腎有關系,我們除了要注意健脾祛濕,還要注意調整飲食。可以多吃一些有健脾祛濕功效的食物,像山藥,薏米,扁豆,紅豆,茯苓等。同時也可以通過運動經絡的拉伸,艾灸,足浴等方式,或者找專業的醫生開中藥來調理。
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拍打人體的穴位來達到除濕的一個效果。我們選取一些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這些穴位和脾、腎、肺有直接的關系。
1: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三陰交位于人體下肢,內踝尖上三寸,左、右各一,這個部位的皮膚疼痛感是比較明顯的,我們一般建議大家可以選擇點揉點按的方式,我們可以用拇指的指腹進行點揉,可以每次點按5~10分鐘刺激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或者酸痛感即可。那女性經常點按這個穴位的話,對月經和肝脾的功能改善也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2: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后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這個穴位,建議大家可以用手指點壓的方式刺激穴位。它是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五行屬水,腹脹,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可以點按此穴,我們可以每天進行穴位的點揉,每次點揉10~15分鐘。
3: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因為這個部位的脂肪稍微有點厚,在大腿內側我們拍打的疼痛感不會特別明顯,有些人會拍打到出很多紅痧或紫痧,這個主要跟自身的體質的瘀滯程度有關系,一般拍到出痧就可以了。血海穴對改善女性的這個月經、蕁麻疹、濕疹、祛濕,有幫助作用。
4:大橫穴
大橫穴也是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穴位,位于腹部,臍中旁開4寸,有健脾化濕的作用,由于我們腹部的脂肪比較厚,所以拍打的力度要大點,像減肥的人群,腹部比較胖的人群,脂肪比較厚的人群,都可以對此穴位進行拍打按壓,平時門診的時候,我們針灸也會經常選擇這個穴位的針刺。
總結
我們在拍打穴位的時候,要注意時間,頻率,還有輕重程度。最好女性在經期,孕期,哺乳期的時候,身體比較虛弱的人群,中老年人或關節比較脆弱的人,有出血傾向的,或者有些皮膚問題的人,最好不要進行拍打,可以拍打的人,也要注意拍打的力度。
我是蘇妮,謝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健康問題,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希望您能為我點個贊,特別感謝您的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除濕氣,是日常養生比較常見的問題;除濕,一般還要配合“升陽”,所以小芳建議最好采取艾灸穴位來進行除濕。今天,我們從穴位角度來說說除濕。弄懂為什么人體會有濕氣,就知道如何盡量避免濕氣產生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每個人體內都會有濕氣。人體自己產生的濕氣,一般是因為脾胃問題產生除濕氣,是日常養生比較常見的問題;除濕,一般還要配合“升陽”,所以小芳建議最好采取艾灸穴位來進行除濕。今天,我們從穴位角度來說說除濕。所以,去除濕氣,不僅僅要從自身出發,還要注意外在因素,雙管齊下才能遠離濕氣。去除濕氣,穴位是常用方法之一,該從那幾個穴位入手呢?1.足三里:調理脾胃,養好后天之本!輕松取穴:操作方法:2.陰陵泉穴:去濕氣的妙穴輕松取穴:操作方法:3.曲池穴:讓體內“升陽”,養出體內正氣輕松取穴:操作方法:4.太白穴:健脾補虛,去濕去疼輕松取穴:操作方法:小芳后記:我是小芳,頭條健康領域原創作者歡迎關注我的:氧氣小芳為生活加一點氧氣!
更多相關建議: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 健康作者,更多腧穴、中藥、方劑等相關知識請關注后點擊首頁頁面最下方目錄按鈕中獲得!拍打有的時候并不是一種很好的對穴位的刺激方式,如果不會自己施針,按揉或者用簡單的刮痧的方法,效果更好。然后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并不是指一定要刮出痧來,僅僅指一種刺激方法,效果。 。布有股前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及股動、靜脈肌支。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五淋,濕疹,癮疹,陰部癢痛,股內側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對其按摩或針灸可治療痛經、蕁麻疹、產婦酸痛等癥,女士午飯前按摩還可幫助祛除面部雀斑。陰陵泉穴,經穴名。出《靈樞·熱病》。屬足太陰脾經。合(水)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主治腹脹,水腫,黃疸,泄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精,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膝脛酸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地機穴】
地機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醫學入門》作地箕。別名脾舍。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郄穴。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痢疾,月經不調,痛經,遺精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天樞穴】
天樞穴,出《靈樞·骨度》。別名長溪,大腸募、谷門。屬足陽明胃經。大腸經之募穴。
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繞臍切痛,水腫,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以及腸道蛔蟲癥,腸梗阻,闌尾炎,細菌性痢疾,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更多相關建議:
歲月最是無情,它不僅改變容顏,還讓健康的機體承受各種疾病的困擾。對于女性而言,最為恐懼的莫過于更年期的來臨,這預示著機體的衰老,同時還要承受更年期綜合癥的各種折磨。 失眠是更年期最典型的癥狀特征,長時間失眠,對女性身心健康是一種煎熬,是很難承受的。那么為什么更年期更容易出現失眠點擊頁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更多健康問答輕松看~~~
更多相關建議:
人體濕氣怎么能快速排出,外治和中藥哪個更快?這個問題好像大家都很關注,但是都不太了解濕氣是個什么東西。首先:身體內所有濕氣的根源在于脾胃是否順暢運行分細一點1、肺部濕氣為燥濕,表現的癥狀為,咳痰不出或是有能咳出,胸悶氣短等,黃痰為濕熱,白痰為濕寒2、脾胃濕氣為濕盛,表現癥狀為,厭
人體濕氣怎么能快速排出,外治和中藥哪個更快?
這個問題好像大家都很關注,但是都不太了解濕氣是個什么東西。
首先:身體內所有濕氣的根源在于脾胃是否順暢運行
分細一點
1、肺部濕氣為燥濕,表現的癥狀為,咳痰不出或是有能咳出,胸悶氣短等,黃痰為濕熱,白痰為濕寒
2、脾胃濕氣為濕盛,表現癥狀為,厭食、飽腹、脹滿,嗝逆等,用手按壓胃部,按一按舒服為陰濕,按一按稍微難受為陽濕
3、腸道濕氣為暑濕,表現癥狀為,大便黏膩或伴有鼻涕狀、小腹肥厚等。大便黏膩為濕熱,腹部肥厚為濕寒。
還有其他臟腑濕氣,不再一一列舉,下面說一下怎么能快速排出
第二,通過外治方式,快速排出濕氣
排出濕氣的方式比較簡單,只需要艾灸三個部位,即可排出一大部分的濕氣
(一)、艾灸關元穴,靠近灸,時間長點,溫度稍微高一些
(二)、巨闕穴,靠近灸,時間長點,溫度稍微高一些
(三)、腰陽關,時間不用很長,溫度適度即可
這三個部位,堅持一小段時間,濕氣自然排出,根本不需要花很多錢
第三、排出濕氣,最好配合中藥調理,更徹底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癥狀不同,用的中藥也大不一樣,在用外治時配合中藥,調理臟腑,才會更加徹底。
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留言、關注我
更多相關建議:
陰陵泉,太溪,血海等
陰陵泉,太溪,血海等
更多相關建議:
可除濕的穴位主要有:1、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穴位,位于小腿內側,膝部凹陷處。有補脾益氣的功效,還能促進脾運化水濕,改善浮腫癥狀。二是足三里,能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對脾胃有調理作用。在腿的外側,髕骨的下緣。三、復溜穴,刺激這個穴位能使水份代謝正常。中脘穴,位于腹股溝連線的胸骨下
可除濕的穴位主要有:1、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穴位,位于小腿內側,膝部凹陷處。有補脾益氣的功效,還能促進脾運化水濕,改善浮腫癥狀。二是足三里,能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對脾胃有調理作用。在腿的外側,髕骨的下緣。三、復溜穴,刺激這個穴位能使水份代謝正常。中脘穴,位于腹股溝連線的胸骨下端的中點。改進脾胃虛弱病癥。
更多相關建議:
足三里
足三里
更多相關建議:
陰陵泉穴(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凹陷處。曲泉穴(足厥陰肝經),屈膝,在膝關節內側紋頭上方凹陷中。三陰交穴(足太陰脾經),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后緣。血海穴
陰陵泉穴(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凹陷處。
曲泉穴(足厥陰肝經),屈膝,在膝關節內側紋頭上方凹陷中。
三陰交穴(足太陰脾經),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后緣。
血海穴(足太陰脾經),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地機穴(足太陰脾經),在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總而言之,在中醫學中,脾主運化水濕,肺脾腎三臟主津液代謝,平時多推推脾經,對除濕氣比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