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氣屬于一種陰邪,性質重濁粘膩,它能阻滯氣的活動,障礙脾的運化。所謂“不通則病”,人體發生淤堵,也可以分成“有形”和“無形”兩種。有形的,就是血出了問題;無形的,就是氣出了問題。它們最終都會影響到人體的循環。如果說脂類是導致血液流通不暢的元兇,那濕邪就是導致氣流通不暢的元兇。濕氣
濕氣屬于一種陰邪,性質重濁粘膩,它能阻滯氣的活動,障礙脾的運化。
所謂“不通則病”,人體發生淤堵,也可以分成“有形”和“無形”兩種。有形的,就是血出了問題;無形的,就是氣出了問題。它們最終都會影響到人體的循環。
如果說脂類是導致血液流通不暢的元兇,那濕邪就是導致氣流通不暢的元兇。
濕氣分兩類,內濕和外濕。顧名思義,內濕,是機體氣化異常,水液代謝失常的產物,濕邪在體內停滯,表現為食欲不振、腹瀉、腹脹、小便少、面黃、下肢浮腫;外濕的指接觸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過度,超出人體正常調節能力,濕邪停滯在某部位,常見體重腰酸,頸項酸痛,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痛,痛常限于一處不移。
關于祛濕,已經經說過很多,有幾條建議供需要祛濕者參考:
1.給濕出路
“大禹治水”的故事都聽過吧?把濕“放”掉,是祛濕最快捷便利的辦法。一般認為,利濕是祛濕的通用之法,藉濕之重濁、趨下之性,使濕從小便而解,可謂順勢而為,效果最好,代價最小。
但是要注意,久病者、陰虛者、形虛氣弱者、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脈證多寒者是不宜用這種方法的。
2.多管齊下
濕邪具有濕濁粘黏滯特性,病證纏綿難愈,單一的祛濕法常常力不能及,難獲速效。因此,祛濕應從多個途徑著手。需要服藥則服藥,飲食、運動、作息也一定要配合。
脾為生濕之源,阻斷或減少濕的生成自然需改變脾的狀態,一則要強壯其用,通過健脾以恢復能力;二則要減其負擔,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減小脾運壓力。
3.隨機應變
祛濕應視情而定,變通應用。如常見的濕與熱合,盡管有濕多或熱多之分,但均應注重祛濕,因濕祛則熱孤。病勢較盛時,還可啟用另一個祛濕途徑,即通腑法,使濕邪從大腸而解。
4.有針對性
具有祛濕功效的藥物食物不知凡幾,但是這些東西往往只針對某一類情況的作用較大,所以不能因為有“祛濕”功效就一概而論,還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祛濕才更顯成效。
方法上,《素問·至真要大論》里說“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一般而言,濕邪偏上偏表者,宜微汗發之;濕邪滯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濕、苦味燥濕,或健脾除濕;濕邪偏下偏里者,宜從小便利之。以外,還須審其寒化或熱化的傾向,分別采取溫化與清利。
1.芳香化濕
此類材料氣味芳香,性偏溫燥,揮發濕邪,解除脾困,適用于濕自外來、困阻脾胃而致嘔吐泄瀉、脘腹脹滿、食少體倦者,常用藥物如藿香、佩蘭、蒼術、砂仁、白豆蔻、厚樸花、代代花等。
2.苦味燥濕
即運用苦溫或苦寒藥物以祛除濕邪,主要用于濕阻中焦證。其中健脾燥濕常用白術、蒼術等;理氣燥濕常用陳皮、厚樸等;清熱燥濕常用黃連、黃柏等。
3.淡滲利濕
即用淡味藥物以滲利水濕,適用于濕揨中、下二焦者。所謂“治濕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治也”也就是說需要利尿,常用茯苓、豬苓、澤瀉、滑石、車前子等。
4.宣散除濕
即用風藥除濕。所謂風藥,是指一類具有辛散祛風作用的藥物,也稱解表藥。這類藥物多輕清上升,向外趨表,可通過開啟腠理以發汗解表、達邪外出。一,風藥可解表發汗,使濕邪隨汗而解;二,風藥多入肺可助之宣降,使內停之濕化為汗尿而解;三,風藥因質輕味清而稍具疏肝之力,肝舒則脾不壅,運化正則濕不生。常用如麻黃、防風、羌活、獨活、柴胡等。此外,在治療脾虛生濕病證時也每加用風藥以助除濕。
更多相關建議:
濕氣是中醫理論中的一種說法。中醫把人體致病的因素歸納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稱為“六淫邪氣”,而濕氣是比較難以調理的,所以中醫把濕氣稱為“萬惡之邪”。濕氣產生的原因1.氣候潮濕,陰雨季節,人體最容易染上濕氣,這是外在因素的作用。這點比較好理解,陰雨綿綿的時候,人都沒精神
濕氣是中醫理論中的一種說法。
中醫把人體致病的因素歸納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稱為“六淫邪氣”,而濕氣是比較難以調理的,所以中醫把濕氣稱為“萬惡之邪”。
濕氣產生的原因
1.氣候潮濕,陰雨季節,人體最容易染上濕氣,這是外在因素的作用。這點比較好理解,陰雨綿綿的時候,人都沒精神,物品衣服受潮容易發霉。
尤其在江南地區的梅雨季,雨下起來淅淅瀝瀝,連綿不絕,更容易染上濕氣。
2.肉類食物吃得過多:人體利用不了,轉化成脂肪,堆積在體內,讓人變得體態臃腫肥胖,懶惰不愿動,濕氣容易在體內聚集。
3.運動量少:經常久坐不動,戶外活動時間少,能量不容易被消耗,也給濕氣增加了更多在體內積聚的物質條件。
4.身體虛弱:衛氣不足,抵抗力弱,導致濕氣郁結,難以排除。
濕氣重的表現
1.脾虛:脾胃負責運化水谷,調節水濕,脾胃虛弱,新陳代謝緩慢,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供應,體弱多病。
2.舌苔厚重有齒痕:健康的人,舌苔淡紅潤澤干濕適中,不滑不膩。濕氣重的人,舌苔粗糙厚重,舌頭兩側可見明顯的齒痕。
3.大便不成形,便溏易瀉:黏糊糊的特別容易粘馬桶。健康人的大便,呈金黃色,圓柱形或香蕉形,可漂浮,不粘膩,不沾馬桶。
4.早起刷牙時,常出現惡心干嘔:嗓子總感覺有異物,又嘔不出。
濕氣重的調理
1.傳統的食療,常使用紅小豆、薏米、芡實等食材,它們具有祛濕消腫利尿的功效。再配上馬齒莧、淡竹葉、綠茶等,可以幫助消除濕氣的一些癥狀,如長痘、口干、口苦等。
2.經常運動,增強身體抵抗力,增強脾胃功能,促進代謝,多出出汗,有利于濕氣的排出。
3.夏季高溫高濕季節,少開空調吹冷風,少呆在陰涼潮濕的環境中,容易使風、寒、濕侵入人體,加重濕氣的程度。夏天天熱,汗毛孔張開 ,更容易沾染風寒和濕氣。
4.少吃生冷、冰鎮食物和飲品,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功能。
更多相關建議:
濕屬于中醫的六淫邪氣之一,因發病的部位不同,癥狀也會存在差異。主要分為內濕和外濕,內濕的形成主要與體質和飲食習慣有關,一般見于本身比較脾虛的人,由于脾胃運化功能較差,導致脾失運化,從而聚濕,其表現為舌苔比較厚膩、肥胖、悶、胃口較差、大便粘爛;外濕由外界原因導致,主要與居住環境或者
濕屬于中醫的六淫邪氣之一,因發病的部位不同,癥狀也會存在差異。主要分為內濕和外濕,內濕的形成主要與體質和飲食習慣有關,一般見于本身比較脾虛的人,由于脾胃運化功能較差,導致脾失運化,從而聚濕,其表現為舌苔比較厚膩、肥胖、悶、胃口較差、大便粘爛;外濕由外界原因導致,主要與居住環境或者氣候有關,其表現主要以身體的酸楚疼痛、關節疼痛為主。
更多相關建議:
傳統中醫上的濕氣指的是人體的“濕”,屬于中醫理論“六淫”之一,六淫指的是會導致人們生病的六種外感病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但在六氣失其常度,導致人體疾病時,就叫“六淫”或“六邪”了。1.什么是濕氣,為什么會導致濕氣?濕,是一種重濁的陰邪,其性粘1.什么是濕氣,為什么會導致濕氣?2.濕氣導致哪些不適?3.濕氣的處理我是杭川醫俠,內科副主任醫師,經常會發布醫療健康知識,歡迎關注。
(注:文中未標注的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作刪除處理)
版權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版權歸杭川醫俠所有,其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未經允許,拒絕轉載。
更多相關建議:
濕氣是什么?濕氣太重患者會導致多種疾病。一個人的體質必須去濕氣,形成食積,宿便,濕熱,火毒,火旺,痰濕熱,濕氣尤其是分泌失調,排泄,汗液,小便,大便,月徑,白帶,等方面,人體質內該出的東西沒有辦法排出,如,尿少,便秘,尿黃,造成體質內,是體質弱的,氣虛,氣濕氣太重的原因引起的,|
濕氣是什么?濕氣太重患者會導致多種疾病。一個人的體質必須去濕氣,形成食積,宿便,濕熱,火毒,火旺,痰濕熱,濕氣尤其是分泌失調,排泄,汗液,小便,大便,月徑,白帶,等方面,人體質內該出的東西沒有辦法排出,如,尿少,便秘,尿黃,造成體質內,是體質弱的,氣虛,氣濕氣太重的原因引起的,
|,氣濕氣太重的患者女性容易長色斑,而且面部,顏色淡,額頭,口唇周圍也常見,氣虛濕氣表現,2,女性如果長期節食導致濕氣原因,引起月徑明顯減少,甚至閉徑,3,濕氣虛太重的患者腸道蠕動無力,容易引起便秘,大便不暢通,肚子疼,肚子腹脹,等方面。
那么,濕氣太重的人必須重視身體健康,調理好生活節奏,如果是大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喝密糖,飲水量,等食物,
另外,濕氣太重的患者,加強鍛煉,飲食方面要養成好習慣,調節自己身體,等方面,供參考!
更多相關建議:
由于現代人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使身體的陰盛陽虛,濕邪入體。濕氣長期留在體內,就會影響各器官的運作,引發疾病,影響身體健康。那么,我們可以如何祛濕氣呢?通過吃哪些食物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祛濕的效果呢?體內濕氣重是怎么回事?體內濕氣重一般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外部的,一個是內部的。面部易出油
人的膚質大體分為干性皮膚和油性皮膚,兩者的區別點就是臉部出油的量。
后者屬于出油較多的膚質。在一段時間里,人若是臉部的出油量增多,甚至是干性的皮膚也開始變得容易出油時。
一般來說,濕氣比較重的人,面部和頭發會很容易出油。
05大便不成形
大便若不成形且比較黏膩,說明你體內的濕氣比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