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
(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學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焦慮癥
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采用肌肉放松、系統脫敏方法,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對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
(2)抑郁癥
抑郁癥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
(3)強迫癥
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
(4)恐怖癥
恐怖癥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可分為單純恐怖癥、廣場恐懼癥和社交恐怖癥。學生中社交恐怖癥較為多見。系統脫敏法是治療恐怖癥的常用方法,使用這一方法最好要及時進行
(5)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
人格障礙是長期固定的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適當的壓力應對或問題解決方式所構成。
(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發育過程中的不良適應,如過度手淫、迷戀黃色書刊、早戀、不當性游戲、輕度性別認同困難等,一般不屬于性心理障礙。
(7)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包括神經性厭食、貪食和異食癖等,其中神經性厭食是一種由于節食不當而引起的嚴重體重失常。可采用行為療法、認知療法予以矯正。
(8)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過度思睡、睡行癥、夜驚、夢魘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來治療失眠。
擴展資料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于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心理健康(正常心理狀態)
更多建議: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什么方面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個人成長、學業、人際關系、戀愛關系等多個方面。
心理問題,又名心理失衡,是指由人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會間接地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世界觀、情緒等,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問題,其產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來自個人成長、學業、人際關系、戀愛關系等多個方面。學生是指正在學校、學堂或其他地方接受教育的人,他們心理問題的來源是多個方面的。
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的原因:
健康不僅僅是指一個人的身體處于良好的狀態,而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以及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健康。
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更多建議:
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1、難以適應環境。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一旦從中學到大學的環境發生了改變,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老師,面對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特點,一些學生出現了獨立與依賴的矛盾。有的學生來到新的環境,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較大,會產生失意、壓抑、焦慮,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癥等等。
2、自我認知失調。社會心理學家菲斯汀格指出,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作為象牙塔的驕子--當代大學生,在中學是學習尖子,老師表揚,家長夸獎,同學羨慕,常常體驗的是成功的喜悅,優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學,人才薈萃,高手如林,有些學生學習方法不適應,失去了原來的學習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少數大學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進取心。
3、人際關系障礙。人際關系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個敏感的問題,不少人常常處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學生一方面不愿敞開心扉,自我封閉;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誼,顯示自己的力量,這對于溝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學生必然產生難以解除的矛盾。環境的變化,社會思潮的影響,人們交往方式的變化,又會加深這一矛盾。還有極少數學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態度和技能,經驗不成熟,導致人際關系緊張,而陷入孤獨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帶給某些大學生生活挫折,影響他們心理情緒的穩定,諸如失戀、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變故、經濟困難等。由于絕大多數大學生是在家長和教師的保護下一帆風順地成長起來的,很少遭到過嚴重的挫折,更缺乏獨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無策,耐受性比較差,從而造成他們焦慮、煩惱、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擇業的難題。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對受“進入大學門,就是國家人,就可以端鐵飯碗吃皇糧”的傳統觀念影響,性格內向,心理承受力較差,心理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郁,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更有甚者覺得生存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