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口愈合期瘙癢的成因與緩解方案
一、瘙癢的常見原因
- ?組織修復過程?:新生神經末梢和肉芽組織生長刺激周圍皮膚?。
- ?結痂刺激?:干燥的痂殼與周圍皮膚摩擦,或分泌物堆積引發刺癢?。
- ?炎癥反應?:局部免疫反應釋放組胺等物質,加重瘙癢感?。
- ?感染風險?:傷口紅腫、滲液或發熱時,可能因細菌滋生導致瘙癢加劇?。
二、緩解瘙癢的實用方法
?1. 物理干預?
- ?冷敷法?:用紗布包裹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傷口周圍(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每次15-20分鐘,低溫可抑制癢覺神經傳遞?。
- ?減少摩擦?:穿著寬松衣物,避免緊身布料反復摩擦傷口?。
?2. 日常護理?
- ?清潔消毒?:用生理鹽水或醫用酒精輕柔擦拭傷口周圍,清除分泌物和痂屑?。
- ?保持干燥?:避免傷口長時間接觸水,清潔后以無菌紗布覆蓋?。
?3. 藥物緩解?
- ?外用軟膏?:
- 疤痕增生: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軟化疤痕、促進血液循環?。
- 輕度炎癥: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或紅霉素軟膏,減輕局部過敏或感染?。
- ?口服藥物?: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賽庚啶),緩解過敏反應引起的瘙癢?。
?4. 行為調節?
- ?避免抓撓?:抓撓易導致二次損傷或感染,可用輕拍代替?。
- ?分散注意力?:通過閱讀、運動或社交活動轉移對瘙癢的關注?。
?5. 飲食與作息?
- ?營養補充?:增加富含維生素C(柑橘類、綠葉菜)和蛋白質(魚、蛋)的食物,加速組織修復?。
- ?忌口辛辣?:避免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防止血管擴張加重瘙癢?。
三、需就醫的情況
若出現以下癥狀,可能提示感染或異常愈合,需及時就診:
- 傷口持續紅腫、滲液或流膿;
- 瘙癢伴隨發熱、疼痛加重;
- 常規處理1-2周后癥狀無改善?。
四、注意事項
- ?結痂期處理?:切勿強行揭痂,待其自然脫落,防止留疤?。
- ?藥物使用規范?:激素類藥膏需嚴格遵醫囑,避免長期使用導致皮膚萎縮?。
通過上述方法可有效緩解瘙癢并促進愈合,若癥狀復雜或持續加重,建議結合臨床檢查制定個體化方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