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個吸引眼球的研究——撿了皮夾子的人們會不會“拾金不昧”。
密歇根大學,蘇黎世大學和鹽湖城大學的研究者們,在全世界355個大城市“丟”了17303個錢包,考察有多少得到錢包的人聯系了“失主”,以此來計算“歸還率”。這些城市中,也包括了中國的一二線大城市(北京、成都、廣州、杭州、上海、深圳、天津、西安)。研究人員想知道,什么因素會影響人們“拾金不昧”的行為。
丟的錢包是透明的,一眼可以看到里面裝了啥 | Science
研究結果十分反直覺:在幾乎所有國家,放了現金的錢包(49元人民幣或同樣購買力的當地貨幣)比不放現金的錢包的歸還率更高。而且,這個結果似乎并不是因為錢太少人們沒興趣“臟了手”:一個在美國、英國和波蘭的后續試驗發現,如果錢包里有相對更多的錢(大約100美元),歸還率會更高。在同期期刊的另外一篇評論中,作者認為,“利他”精神,以及無私的自我形象會戰勝自私,驅使人們將錢包物歸原主。
美好的利他行為 | news.uni-graz.at
如果這個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我們吃瓜群眾多半會為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美好而感動,正能量滿格。然而,這篇論文的標題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世界各國老百姓的誠信度)引發了一個每個人都會問的問題:哪個國家的“誠信度”最高?
論文中,有一個圖表分國家顯示出了歸還率。從上往下看,瑞士、挪威、荷蘭、丹麥……都有70%多的平均歸還率。畢竟是傳統印象中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再往下,一口水噴在了屏幕上:排名墊底的居然是——中國!中國的平均歸還率只有14%!
各國對錢包的歸還率中,中國位居末尾 | Science
“歸還率”可以衡量“誠信”嗎?
中國怎么可能只有14%的人撿到錢包物歸原主?!還是在一眾一線二線城市!我們這代人可是唱著“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面”長大的;“拾金不昧”在中國是一個廣泛傳播的道德觀念。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仔細閱讀論文原文,發現問題可能出在實驗設計上:在他們的實驗里,一個假扮路人的實驗人員在銀行、劇院、酒店、郵局、警察局(或者其它有接待處的公共機構),把一個錢包交給一個柜臺工作人員,說:
嗨,我在拐角處的街上發現了這個。一定是有人弄丟了。我趕時間,得走了。你能幫我照看一下嗎?
而所謂的“歸還率”,就是這些工作人員中有多少人會在100天內打開錢包,按照里面名片上的電子郵件地址給“失主”寫信。
為研究定制的人名和郵箱丨Science
明眼的讀者可能立即就看出了兩大問題:首先,這個場景是辦公場合收到失物,跟想象中的“路上拾遺”相去甚遠。路上拾遺而不聯系失主,多半是占為己有,的確是不誠實;但辦公場合收到遺失物的處置方式可以有許多,并不一定是占為己有。所以,用文章中的“歸還率”這個變量來說明“老百姓的誠信度”是經不起推敲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實驗人員交錢包的時候說這句話了——“你能幫我照看一下嗎?”按照論文作者的報告,每個實驗人員在遞交錢包時都被要求用英語說同樣的一段話,其中最后的請求是:
… Canyoupleasetakecareofit?
這句英語在這個語境下的意思更接近于“我撿到了錢包,來不及找失主了,能請你幫我搞定嗎?”而非“能請你幫我照看這個錢包嗎?”
作者還說,如果發現對方不說英語,實驗人員會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把這段話翻成當地語言。我們知道,在中國,即便一線城市,郵局、派出所這些機構的柜員聽得懂大段英語的人鳳毛麟角。可以猜想,在中國,絕大多數情況下實驗人員用了翻譯軟件。
論文沒有說用了哪款翻譯軟件,谷歌和百度給出的翻譯都是“可以請你好好照顧它?”,而訊飛則是“你能幫我照看一下嗎?”這三個主流翻譯軟件都沒有譯出請工作人員代為把錢包“還給失主”的意思,反而要求工作人員“照看”。顯然,如果你被請求“照看”一個錢包,你可能就不會,甚至其實不應該打開翻看、聯系失主。
不動錢包,我不動 | tenor
文化的差異是否可以解釋歸還行為?
語言上的誤解是造成中國歸還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終極借口——畢竟很多情況下即便得到了次優的指令(照看錢包),人們也應該奔著最優的解決方案去(聯系失主)。那么,還有什么原因會導致中國的數據這么低呢?
這個問題從文章的國家排名表中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這個表中,排在前一半的都是西方國家,而后一半都是位于亞洲、非洲和拉美的國家。
這兩組國家的一個顯著的差別是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然而,經濟水平并不是造成“歸還率”差別的原因。一方面,研究者們通過統計模型控制GDP變量,剔除了經濟水平的影響之后,依舊觀察到類似的差異。另一方面,如果真是經濟落后導致了歸還率低,那么在這些國家有現金的錢包的歸還率應該更低,而事實卻相反。
這兩組國家的另一個顯著差別是文化。文化心理學把人分為有集體主義者(collectivist)和個人主義者(individualist)。集體主義者強調的是集體合作,自我價值更多的存在于別人的評價和認同之中。而個人主義者則相反。籠統說來,一些傳統西方國家的人更偏向于個人主義,而東方國家(包括非洲和拉美地區)的人更偏向于集體主義。
文化差異不可忽視 | picsWe
在這張排名表中,歸還率高的都是傳統的個人主義國家,而低的都是集體主義國家。根據作者提供的數據,家庭紐帶(family ties)這個變量(即:認為家庭對他們有多重要)與歸還率高度負相關,而家庭紐帶是集體主義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也就間接印證了集體主義文化可能是造成一個國家歸還率低的原因。
那么,受集體主義化影響的人為什么更少的會主動去打開錢包聯系失主呢?有兩個可能:一是集體主義強調服從。在工作場合,服從意味著做好份內工作,而不要去管工作職責以外的事情。與之相比,個人主義則強調主觀能動性,鼓勵人們去做自己判斷為正確的事情。這就導致了西方國家的工作人員更會主動處理工作中別人交來的錢包,哪怕這不是他們的職責所在。
二是集體主義的本質是合作,是期待自己和對方各自前進一步,在中點會合以達到共同的目標。因此,在集體主義文化里,對于失物招領的常規是“我有責任幫你保管,你有義務自己來找”——這就是為什么叫做失物“招領”;而在個人主義文化里,人們對于對方的行為默認是不作要求和期待的,所以可能更傾向于“我有責任幫你保管并且送到你的手上”的模式。
總之,14%的“歸還率”肯定不能代表中國老百姓的拾金不昧的水平。而從研究設計上來看,這個數據反映的應該是中國人在工作場合、主動在工作職責以外幫助他人的比例不高,跟文章聲稱所研究的“誠信度”相去甚遠。不過話說回來,在中國,公共服務部門工作人員的被動、缺乏同理心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依然存在——但愿這個數據在這個方面能讓國人有所思考。
跨文化研究不易。不同國家之間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差別,從語言到飲食到交流習慣,這些因素對人們日常行為的影響,很難在理想的、標準化的實驗中體現,從而影響研究的嚴謹性。
在今天講述的這個研究里,語言和語境的差別影響了意思的表達;同時,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以微信為主、電子郵件逐漸式微,而在這個研究里,電子郵件又是唯一和失主聯系方式。如果忽視這些差別而武斷的得出結論,往往會使整個研究的科學性大打折扣、誤導公眾、甚至造成或加劇不正確的刻板印象,無意間打了一發國際地圖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解讀研究的人也要慎之又慎才行,不要看完摘要就開始寫標題黨新聞啦。
參考文獻
[1]Cohn, A., Maréchal, M. A., Tannenbaum, D., Zünd, C. L. (2019). 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Science, eaau8712.
[2]Shalvi, S. (2019). Financial temptation increases civic honesty.Science.
作者:比喻是個好東西
編輯:李子李子短信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果殼
ID:Guokr42
靠譜科普
就看果殼
真心話大冒險:你在一條人很少的馬路上,看到了一個錢包,此時你會怎么做?歡迎來群落就錢包里的金額大小與自己還錢意愿的聯系進行討論~
BTW,我們設置了小小的門檻,相信熱愛科學的你肯定會通過考驗!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在42秒內答對盡可能多的題,達到一定分數才可以加入,每24小時僅能答題一次。呼~深吸一口氣,然后好好答題吧!
AI和同事們等你來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