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八年前,我到院外接診一個心梗患者,那個人是個男性,才四十多歲,既往有糖尿病史。我第一眼見到他的時候他正躺在自己家的床上,滿頭是汗,雙手捂著胸口,身體不停地扭動著,嘴里一個勁地沖我說“大夫,求求你救救我……我太難受了”,那個場景讓我至今難忘。
我給他做了個心電圖,心電圖顯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我把急救箱里的藥給他用了一些,但無濟于事!他依然非常痛苦,一個勁地讓我趕緊救他,他不想死。
刻不容緩,我必須把他趕緊送到醫院去!但這時一個困難出現了,他家住的是沒有電梯的老式板樓,而且是在六樓,這棟樓的樓道不但窄,而且樓梯很陡,連他愛人在內我們四個人一起抬他都非常吃力,而且他還在擔架上一個勁的折騰。沒有辦法,我只能敲鄰居的門尋求幫助,結果敲了好幾家終于有一家出來一個大哥幫忙,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從頂樓抬下來。
到樓下的時候,他疼得更厲害了,不停地低聲哀嚎,身上都已經濕透了,面容扭曲,給人的感覺是真的快堅持不住了。我讓司機能開多快就開多快,這個人看起來要不行了,司機心領神會,一腳油門踩到底,風馳電掣般趕回了醫院。
幾分鐘以后我們趕到了醫院,下了車直奔搶救室,一秒鐘都沒有耽擱。但悲劇還是發生了,這個患者剛剛進去搶救室就不再折騰了,心電監護突然成了一條直線,連室顫都沒有出現。主任馬上指揮我們進行按壓、插管、推藥,一直不間斷的復蘇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每個人都筋疲力盡,但患者的心跳一直都沒有恢復,整個過程監護儀上甚至連點逸搏都沒見到,最終患者臨床死亡了。
這個患者是我所見過的心梗患者當中病情最重,進展最快的一個。當然也有很多心梗的患者在送到我們科室以前就已經沒有了呼吸和心跳,我沒法見到發病時的情景。但是書上說心梗的患者在急性發病的時候一部分人會出現“瀕死感”,從這個患者身上我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一名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也是一位親身經歷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對于急性心梗有和別的醫生不一樣的感悟,自己親身經歷過,而不是只看到課本上和資料上的別人講的那些。病人突發心肌梗死死前有什么感覺?其實他們的感覺和得過心梗的人感覺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可能活著的病情稍微輕一些,死去的病情重一些,但是這些不是絕對的,主要還是救治時間及時不及時,這才是關鍵點!很多教科書和資料上寫著心肌梗死前可能有先兆,“部分患者發病前數日可能會有乏力、胸部不適、心悸、氣促、煩躁、心前區疼痛等冠心病常見癥狀。”大家一定不要理解歪了,認為只有只有經常出現乏力,氣短,心悸,胸部不適才會是心梗發作,只有那些平時有心臟疾病的人才會發作急性心梗。我在發病前身體也是很健壯的,沒有明顯的“三高”疾病,也沒有冠心病,但是卻有一些高危因素,而且也不是幾天前有哪些不適癥狀,而是突然發作,突然胸悶、胸痛甚至有些昏迷的那種急病。急性心肌梗死發作前有先兆的病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病人可能和我一樣,先是上腹部惡心,再就是胸痛發作,大汗淋漓,最后做檢查就是心梗了。對于我來說,發作心梗的過程真的是記憶猶新,每每想起來真的是不能忘記,雖然已經過去整整5年了,如果不是因為在自己的夜班上發作,正好在前半夜發作,萬一后半夜發作,萬一當時身邊沒有同事,真的后果不堪設想!那天晚上我上夜班,鐘表已經過了9點,看著醫院外面沒有停著的車輛和就診的病人了,我站起身準備去醫生值班室鋪下床鋪。看著還在整理病歷的另一個同事,我和他打了一聲招呼,就自己去值班室準備休息了。正鋪著床的時候,突然感覺胃里有些惡心想吐的感覺,心里當時就抱怨食堂里做到的大媽了。每次夜班的飯都拖堂,今天又是拖到了7點才開飯。因為當時門診上有病人,所以吃完飯的時候已經接近8點了。而且因為午飯和晚飯間隔時間長,肚子很餓了,晚飯吃的有點多,三個餡餅兩碗大米粥,這時候出現惡心,估計是胃不舒服了,就想躺一會兒估計就沒事了。躺了有2.3分鐘,惡心想嘔吐的感覺沒有變好,而且胸口有些發悶、有些胸痛的感覺了。自己當時還想這會是“心絞痛”嗎?胸痛的癥狀越來越明顯,我從床上起來走到藥房里問同事先拿了一片硝酸甘油吃上了,然后走到門診上坐下來休息,看看癥狀能不能緩解。整理病歷的同事當時還沒有完活,看著我又進來了,當時問了我一句“沒有病人了,你不是去睡覺了嗎?怎么又回來了?”我當時低著頭,頭上已經冒冷汗了,“突然胸口發悶、胸痛,剛吃了一片硝酸甘油了,還是難受。”同事當時樂了,“你心絞痛嗎?還吃硝酸甘油,真逗!”我當時站起身來,額頭上也是大汗淋漓了,“哥,不行了,吃了硝酸甘油還是胸口痛,有點不太對勁,你和我去二樓給我做個心電圖吧!”同事趕緊過來扶著我,我們的心電圖室是在二樓,當時也有點傻了,沒想到把機器搬下來,而是自己走上去的。走了兩步臺階后,胸痛加劇,胸口感覺和大石頭壓著一樣喘不過氣來,大汗淋漓,真的和那種臨死前要掙扎一樣,估計這就是教科書上說的“瀕死感”,估計經歷的人真的是后怕。我最后是被同事架上去的二樓,當時都有些迷離了,直接躺在檢查床上,不想說話,也是說不出話來了,很難受很壓抑的感覺。同事趕緊給我做了一個心電圖,心電圖機是帶自動分析功能的,結論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而心電圖表現:ll、lll、avF導聯的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的振幅高聳,典型的“下壁心梗”心電圖表現。同事當時就有點懵了,剛才好好的怎么會心梗了?而且我平時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他嘴里直說“機器壞了,我再做個。”重新操作一遍,結果還是一樣的。雖然很難受,我當時還有一絲清醒,掏出手機給了同事讓他先給我家人打電話,再撥打120。同事緩過神來趕緊撥打了電話,隨后又讓藥房的同事送上了阿司匹林和弄了氧氣上來給吸上了。他本來想把我扶下樓去,可是我真的沒有力氣動彈,也說不出什么話了,搖頭都費勁了。等了不到15分鐘,家人和120急救車差不多同時趕到,一起把我從二樓抬到救護車上,急忙送到縣醫院進行救治。當時家里想送到市級三級醫院進行治療,又怕路途遠,路上堵車出現意外耽誤病情。而當時我們縣醫院剛剛開展了心臟冠脈造影檢查和支架手術,所以當機立斷就近去縣醫院,先保命要緊。不到20分鐘的車程真的不知道是怎么過來的,當時就是感覺胸口壓著一塊千斤大石,陣陣胸痛,讓人說不出話,一直是迷迷糊糊的。進了縣醫院120車直接去了導管室,當時又做了一次心電圖,顯示急性心梗。急查心梗的幾項指標,同時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維,導管室也準備立即冠脈造影檢查。進入導管室以后的事情真的是記得不清楚了,感覺當時已經是半昏迷了。有一段時間惡心嘔吐的厲害,有種大小便失禁的感覺,掙扎了很久,有種溺水的那種漂浮在水中掙扎的感覺。不知道過了多久,突然心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很舒服,人就不難受了。當時應該就把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來了,血流恢復供應了,所以人就感覺又活過來了。當時手術做了將近3個小時,從10點多一直做到凌晨一點,放了兩枚支架。可能和剛開展支架手術有關,也和病情復雜些有關吧。其實我不清楚的是,可能是我難受的時候,醫生找過我的妻子和父親談話,說是情況不太好,在需要的時候使用電除顫,起搏器等手段。當時老爸都站不住腳了,妻子簽的字,只說了一句話“簽字我都簽,你們只管救人就好了”。后來想想都可怕,當時昏迷的在掙扎,其實和死神是不是只有!“一步之遙”呢?很多人現在說急性心梗后最好不要放支架,手術后天天吃藥,剩下的日子天天吃,想想都難受,都害怕,還是中藥靠譜些。不是黑中醫,急性心梗中藥能解除痛苦嗎?不放支架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人就沒了。和吃藥相比,命重要還是它重要?這個選擇題估計沒人會選錯!曾經在醫院里和出院后我都見過因為急性心梗死亡的年輕人。一例27歲,因為家人的猶豫,半個小時沒有做出支架決定,病情突然惡化去世了。另一位32歲,也是基層醫院的醫生,從發病到去世前后不超過15分鐘,最后懷疑是急性心梗。所以說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每耽擱一分鐘,可能救回來的幾率就小一分,一旦晚了就沒地后悔了。支架手術是救命手段,長期服藥和不良改善生活習慣才是關鍵。經過半個月的住院治療后,我回家進行了幾個月的康復。經過努力,體重從原來的195斤降到160斤,而且成功的告別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身體也是一天天的好了起來。藥物吃了一年多的阿司匹林腸溶片和波立維雙抗后,改成了阿司匹林腸溶片。調節血脂藥一直吃著瑞舒伐他汀鈣片,調節心率藥吃些倍他樂克。現在5年時間過去了,經常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脂等項目,各項都很正常,身體恢復的還不錯,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希望有心梗病史的朋友們,一定要調節好心態,按時服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一定能戰勝疾病,恢復正常的生活。
更多相關建議:
我發過二次急性心梗,第一次是突然發作的,前一天在家里手洗了三件長羽絨服,感覺當天晚上特別累,渾身沒有力氣,平時每天早上和老頭一起去公園玩到中午十二點之前才回家,那天因為特別累起不來,老頭就一個人去了公園,
10點鐘他突然回來了,我挺好奇他為什么提前回家了,他說不知怎么的,他感覺心不定就想回家,我還和他開著玩笑,突然肚子一陣劇痛,我趕緊去衛生間,突感心塞難受惡心,大汗淋漓,我馬上拼力走出衛生間,只來得及和老頭說了一句話,我不行了趕緊叫車子,老頭馬上沖下樓叫上來一位鄰居架上我就送醫院,醫院就在我家旁邊,二三分鐘就到了,4位醫生參于急救,我聽到一位醫生說快點這個人不行了,心跳已經沒有了,我只感覺當時一下子掉入了冰窟窿 里,凍的抖的歷害,身下填的被子都濕透了,眼看著手漸漸變黑,人已失去知覺,迷糊中感覺醫生在拼命努力搶救我,我這個人命真大,又活過來了,總感覺眠眠之中有先人在保佑我。 否則老頭怎么會突然提前回家,如果他那天晚5分鐘到家,我肯定死了,發作時跟本來不及呼救,后來好長時間渾身無力,手連碗都端不住,死里逃生了一回,朋友們如果發現自己那一天特別的累,請千萬別大意,最好及時去醫院看看,以防萬一,,祝大家健康快樂[祈禱][祈禱][祈禱]
更多相關建議:
病人在突發心肌梗死致死前是種什么感受?
突發心肌梗塞,是指那些本來在血壓、血液等方面就有問題的人,比如血液比較粘稠,血管壁附著的雜質比較多,血管老化變硬變脆等,突然遇到比較大的情緒波動、劇烈運動等情況,導致血管壁的斑塊脫落,影響正常的血液流動供應,使心臟的血液供應量迅速減少,常見的癥狀有心慌、無力,呼吸困難等。如果血液供應非常少,甚至幾乎沒有了,癥狀會進一步加重,出現那種垂死掙扎的狀態,人肯定是非常痛苦的。
在心理疾病中,有一種癥狀叫驚恐發作,是指人在焦慮高到一定程度,高到極點的時候,或者說害怕到頂點的時候,出現了呼吸困難,無力,癱軟,接近死亡是的狀態,叫做瀕死感,痛苦也達到了極端的程度。
從表面看心肌梗塞發作,致死前的感覺和驚恐發作的時候,出現瀕死感的感覺幾乎是一樣的,所以有的焦慮癥患者被誤診為冠心病。即便我們沒有驚恐發作過,也可以大致體會到,就像我們碰破點皮,或者骨頭受點傷,都會感覺非常疼痛,就能體會到粉碎性骨折有多痛。
任何疾病都是痛苦的,都會使人的生活質量下降,影響人的壽命,所以從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適度運動,情緒調節,補充營養,預防傷害等因素注意,減緩人被氧化的過程,防止人的細胞、組織、器官衰老盡可能的延長健康生活的時間,提升人的生活品質。
更多相關建議:
大家常常聽說急性心肌梗死有致死的可能,究竟心梗致死前是種什么感受?很難有親歷者來描述。通常課本里用“瀕死感”來形容。
對于臨床一線的心內科醫生,經常搶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也有個別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不幸罹難。這里就結合實際的搶救經歷說一說這個話題。
一、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為何會致死?
隨著抗血小板、抗凝藥物完善以及冠脈介入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已經大大下降。但嚴重心肌梗死患者依然具有生命危險。其致死主要由于:
- 1.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
- 2.心肌梗死面積過大,出現心臟破裂;
- 3.急性心肌梗死誘發心功能衰竭,心臟不堪重負,導致泵衰竭而罹難。
下面我們來分別解釋:
二、惡性心律失常
惡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常見誘因,比如室速室顫,如果不能及時復律,將誘發心臟驟停。
此時的患者會出現意識突然喪失,呼之不應以及雙眼目光僵直的癥狀。我曾在搶救成功后詢問患者,病人已經絲毫不記得發病前后的事情。
三、心臟破裂
發生心梗后心肌發生大面積壞死,此時的心臟十分脆弱,隨時會因為心臟跳動和血壓導致心臟破裂。
可能心臟破裂前的患者還在和家屬談天說地,但下一秒就毫無征兆的意識全無、不幸逝世。
四、泵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會誘發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情況。而心功能與呼吸功能是維持人類生命的基礎,如果這兩項重要機能被“摧毀”,患者也會出現致命的情況。
這類的患者往往表現的更為痛苦,比如呼吸困難,只能端坐呼吸,無法平臥,甚至伴有大汗,有的病人甚至大量出現粉紅色泡沫狀痰。
急性心肌梗死是十分危險的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大家一定要做到“早診早治”,平日里就要積極去除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以免“一病誤終身”!
我是心血管內科張醫生,如果喜歡我的科普文章,就請點贊吧!還可以轉發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關注我還可以看到更多心臟病的健康知識哦!
更多相關建議:
我一個熟人一周前剛給我講過他心肌梗死前后的經歷,印象正深刻,分享給大家。
下面以他之口用第一人稱轉述:
這是今年三月份,那陣子我工作太忙,連著去海南廣州出了兩周的差,又應酬了幾頓大酒,熬夜趕了幾個ppt,身體疲憊了,其實我并不胖,身高165,體重只有130多斤。白天在辦公室跟同事聊天的時候突然覺得一陣胸悶喘不過氣來,頭上一層虛汗,還伴隨一陣陣刀割樣的疼痛,然后暈了過去。送到醫院以后,三個小時之內做了疏通,但并沒有通出淤血或脂肪,醫生說做兩次手術,第一次手術放兩個支架,第二次手術在今年六月。
隨后我在ICU里度過了難忘的一周,我身上插滿了管子儀器,周圍也有二三十個和我一樣扎滿管子的人圍著護士臺躺著。
每天都有人被抬出去,讓出新的位置給后面的人。我剛去的時候在門邊,后來窗邊一個人死了,我換到了窗邊,那里可以曬到太陽,旁邊是一個60多的老頭,病的很嚴重,到了夜里我因為呼吸不好失眠,報警器一直響也吵的我睡不著,我叫了護士,護士關了我的報警器,發現還在響,護士說老頭那個不能關,我問報警了醫生咋不來?護士說老頭一直不好,該做的都做了。
一直挺到早上六點,老頭的報警器停了,我剛想睡覺,幾個醫生沖了進來,打了幾針,鼓丘一陣,然后把老頭裝袋抬出去了....
我現在在家休息,等著六月的手術,每天吃飯散步九點睡覺,就這樣,我今年11月就滿50了。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問題,葛大夫曾經在別的問題時解答過。只不過,你的問題更狠,直接就是心梗中最嚴重的一種結局---死亡。其實目前醫學很發達,臨床心梗死亡率顯著降低,就醫及時也就1-2%死亡率了。
那么姑且認為這個心梗患者很不幸,沒有得到有效救治或者屬于十分嚴重的類型,導致了最后的死亡。
致死前,患者如果不是由于猝死于惡性心律失常(室顫等),那么他一定非常的痛苦的、有個詞叫“瀕死感”。
一、胸悶胸痛型:
這種情況最多見,程度因人而異,有的輕微、有的顯著,總之患者多數自己能夠自覺地來醫院就診,因為患者認為,這是嚴重的情況,要不然不會主動來就醫的。
二、呼吸困難型:
這種情況,是因為心梗后心肌壞死嚴重,出現了嚴重的泵衰竭,也就是心衰,心臟收縮力減弱導致不能夠將肺部(氧合的動脈血)循環起來,那么就會出現肺部淤血,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樣痰,就和溺水的人一樣窒息而亡。
葛大夫入行第一個心梗后急性左心衰的病人,至今還是記憶猶新。當時,我值班,一個中年患者由于心梗夜間突然左心衰,端坐在病房的床邊,周身大汗淋漓,張開大口喘氣,可是仍呼吸極度困難,瀕死的眼神、渴求生命的求生欲望,至今難忘。
三、心律失常型:
心梗后可以出現各種心律失常、有房顫、各種早搏、心律不齊、還有最嚴重的就是室顫。室顫幾秒鐘人就沒有意識了(心臟驟停),如果不能及時心肺復蘇、除顫(救命神器)的話,死亡是注定的了,這是痛苦最小的了,葛大夫見過很多幾秒鐘前還活蹦亂跳,室顫一發作就撒手人寰的了。
我記得,我有個心梗的病人,他的家人從北京回來伺候他,他反復出現室顫、室速,我至少給他除顫過30-50次,因為每次發作都能搶救過來,幾天后再發。生命力十分頑強。家人也非常配合我們工作。最后,進過差不多3-4個月最后猝死了。北京的家屬也成為我的朋友,回北京前還送了一封感謝信,也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我十分的欣慰,作為醫生,盡心盡力就好。
總結一下,心梗是一種嚴重的心臟病,只要發作必有損傷,或者說肯定會有“后遺癥”,只不過有些人就醫及時,心肌細胞損傷較少,甚至沒有任何癥狀,沒有癥狀不代表沒有后續的損害。所以,一定要規范的用藥,避免再發,減少減輕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為自己和家人負責。
葛大夫科普、一定靠譜。
更多相關建議:
急診工作這么多年,見過無數心梗,很多胸悶胸痛瀕死感很明顯,也有腹痛喉嚨痛來看的,而有些根本沒有什么感覺,然后突然就沒了。印象很深的還記得有個小伙子三十多歲,胸痛來急診,也不是特別痛,查了心電圖提示心梗,我們立即給躺車上,還有點不樂意,剛接上監護儀馬上室顫了,啥也不管爬上去一頓按,幾秒鐘的時間把他從死神手中奪回來,病人意識一恢復立馬把我手推開,還鬧了一句,干嘛壓我,弄疼我了,又好氣又好笑,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鬼門關走了一遭。隨后就被快速送去介入手術了,治療應該是成功的。
更多相關建議:
我父親他就是因心肌梗死而與世長辭,他去世的當年剛滿66歲,在沒有得心肌梗死的癥狀前,他身體非常健康,根本就看不到他是個有病快要去世的人。
心肌梗死這個病是個急性病,上午他還好好的,中午飯吃罷后,他就上床午休了。在床上午休了半個小時后,他突然叫我們到他床前,我們到他跟前,他說自己覺得胸前周圍疼痛難忍,讓我們把他送進醫院,我們趕緊找車把他拉進醫院檢查,到醫院通過體檢,醫生診斷他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馬上辦手續住院……。
正在給他辦住院手續時,他突然病情加重,胸前疼痛得他難以忍受,醫生趕緊給他輸液進行搶救,但還是沒有挽救回來他的生命……。
只見他疼痛難忍時還伴隨著呼吸困難,不大一會兒,他就不再呼吸,醫生趕緊給他做心肺復蘇,也不見奏效。最終他還是與世長辭了。心肌梗死到去世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最多不出四個小時。
更多相關建議:
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臟血管動脈硬化引起的冠狀動脈堵塞引起的心肌壞死,急性期有胸悶胸痛等癥狀,嚴重的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癥狀,是一種嚴重的心臟疾病,需要積極治療,預防并發癥發生這種疾病,急性期需要做冠脈造影,可以采用溶栓或植入支架的方法,將狹窄的血管打開,至于死亡的原因,有休克,心力衰竭或嚴重的心律失常,特別是室性行動過速或室顫,多數死亡表現為突然心臟驟停,意識喪失